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
本站支持IPv6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动态 / 文旅新闻

文物普查:黄堡东岳庙——“四普”文物检查小记

来源:王益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局 发布时间:2025-08-06 09:0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踏入铜川市第四中学的校园,梧桐树的枝叶在风中簌簌作响,阳光透过枝叶间隙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这所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学校,扎根于黄堡镇南段的210国道旁,在教学楼与操场之间东岳庙坐落于此。当学生们在连廊下诵读时,脚下的青砖缝隙里,或许还能寻见几个千年前的青瓷片。

这座被当地人称为“东岳庙”的单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3间面阔的悬山顶建筑带着典型的明清修缮痕迹:单昂斗栱上的麻叶头已褪色,五架梁下的驼峰雕刻被岁月磨得温润,唯有圆面八角形的青石柱础,仍保持着宋代的规制——0.36米的鼓面直径里,仿佛还能听见元丰年间窑工们“范金火土”的号子。

岁月沉积的迷雾,深锁着漆水河畔这座庙宇的层层身世。东岳庙作为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道教庙宇,与窑神庙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唐代时,此处是供奉李耳的紫极宫,青灰色的瓦当映照着道家的玄妙;北宋熙宁七年(1074),随着"十里窑场"的烟火升腾,耀州太守阎充国上奏朝廷,将土山神册封为"德应侯",庙宇从此成为窑工心中的圣地。那时大殿内,柏林像与德应侯共享香火,前者传为晋代陶艺宗师,后者则是山神与土地的化身,这种双重供奉恰如耀州瓷的釉色——在青与褐的交融中,写满窑工对技艺与自然的敬畏。

金元之后,随着坩土资源枯竭,耀州窑中心北迁陈炉,黄堡的窑火渐次熄灭。这座庙宇又改奉东岳大帝,主宰幽冥的神灵接管了曾庇佑窑火的殿宇。明成化十四年(1478)的《重修东岳庙记》碑,如今仍立在校园里,李贤撰文的碑文中"陶场故址"四字,成了这段变迁的隐秘注脚。

被陶瓷业界称为“天下第一碑”的《德应侯碑》出自此处。这块高2.01米的北宋碑刻,曾平卧在学校厨房前充当石桌,教师们的碗碟之下,正是记载着"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585个楷书大字。1954年,陈万里、冯先铭等专家发现它时,饭垢与油渍已浸透碑面,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但拓片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诉说着黄堡窑"击其声铿锵如也"的辉煌。《德应侯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块记载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碑石,为人们了解耀州窑历史、中国陶瓷文化,又打开一扇窗扉。

下课铃再次响起,学生们的身影掠过刻花柱础。阳光穿过虬髯古树的枝叶,在仿古连廊的红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里的窑火已熄,但透过那些残碑断碣、梁架雕刻,仍能看见北宋窑工们托着瓷坯走向窑炉的背影。让人们不由遐想逝去的辉煌,感慨世事茫茫,山川历历,不禁凭栏久思。


网络编辑:杨琨
信息审核: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