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会徽取象传统礼天玉璧。玉为自然之精华,玉璧为致敬上天礼器。寓意全国人民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庆祝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实现和第二个百年梦想的到来。会徽设计方案主要由中心部分、环形部分、主体色彩三方面构成。虚实相间,动静结合...... [详细介绍]
吉祥物设计方案是以陕西秦岭独有的四个国宝级动物“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为创意原型,设计了一组幸福快乐、充满活力、精神焕发、积极向上的运动吉祥物形象...... [详细介绍]
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会徽取象自传统“太和”思想。蕴含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会徽整体取形为圆,与十四运“礼天玉璧”相呼应,寓意和合天下、万物相谐的盛世景象,传递“两个全运,同样圆满”、“两个百年,中国梦圆”的美好祈愿。...... [详细介绍]
吉祥物“安安”取意唐代打马球俑。“安安”整体造型突显唐俑特色,体现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盛唐开放包容的气象。黄色丝绸飘带代表丝路起点迎盛会,三秦儿女喜庆盛会。...... [详细介绍]
铜川原称同官,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与延安、渭南、咸阳3个地市毗邻。历史源远流长。从已发现的30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首次设置铜官县,北周建德四年(575)更名为同官,民国35年(1946)更名为铜川。1958年4月,改铜川县为铜川市(县级);1966年8月,改为省辖市。1983年后,铜川市管辖城区、郊区、耀县、宜君县。1989年,全市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1990年7月,全市总人口782347人,其中市镇人口456987人(市人口414035人)。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设铜官县,县治在今王益区王益街道高坪村附近,隶属雍州北地郡。北周建德四年(575),铜官县改为同官县。从隋代至清代,虽然隶属多有改变,但都基本上沿袭同官县建制。民国三十五年(1946)7月,同官县改称为铜川县。1958年4月5日,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1961年8月,铜川市改属渭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1980年1月,耀县由渭南地区改属铜川市辖。1980年4月,原铜川市区划为两个县级建制的郊区、城区。1983年9月,宜君县由延安地区划归铜川市辖。1992年7月,在耀县下高埝乡建立铜川市新区管理委员会。2000年4月,郊区和城区分别更名为印台区、王益区。2002年10月,耀县建制撤销,成立耀州区。2019年,建制一直沿袭至今。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其中户县农民画、西府民间工艺(泥塑、彩绘、草编、木版、年画)、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剪纸等尤为突出,成为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川地处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的接交地带,属黄土高原南缘的残原区。经过漫长的地史变迁和生物进化过程,铜川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植被条件和动物群体。这种天然存在的土地、矿藏、水、生物、气候等资源条件,成为铜川人民世代从事生产的极其重要的原料来源和产业的布局场所。其中有些自然资源条件,如煤炭、石灰石、陶瓷粘土和耐火粘土等,则成为铜川赖以发展经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铜川自然森林成为关中平原北部的天然屏障。有太安自然保护区和香山自然保护区。铜川沮河湿地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生物多样,为国家珍稀动物朱鹮野化放飞实验区。锦阳湖生态风景区位于沮河中游,山林青翠,景色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