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促发展 科技赋能助转型

铜川市“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铜川”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辞(六)

铜川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王增强

来源: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7-26 17:0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这里与记者朋友们见面,真诚地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科技创新事业的关注,对市科学技术局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科技创新工作进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铜川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十年来,铜川市创新环境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对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这十年,是铜川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的十年。全市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从2012年0.15亿元提高到2020年1.8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从0.11亿元提高到2020年1.76亿元,投入强度从0.03%提高到0.6%。
  这十年,是铜川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的十年。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市从零到有,今年,我们已经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瞪羚企业1家,潜在瞪羚企业1家;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中排名第三。我们依靠科技助力形成了以铝基、镁基、碳基、复合纤维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撑,以商业航天、光电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面推开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建设。
  这十年,是铜川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的十年。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扶持的持续发力,全市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6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77项成果获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110项成果获得后稷奖;9项技术成果入选“中国好技术”称号。特别是,我市自主研发的“铜麦6号”作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旱地小麦品种,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最高亩产量达770.94公斤,彰显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铜川智慧、铜川力量。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产业基地的3D打印镁合金材料、首启碳纤维、天策复合新材料等国际国内领先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铜川光电子产业被纳入全省光子产业“一体两翼”和“追光计划”总体布局。
  这十年,是铜川科创平台赋能转型发展的十年。近年来,铜川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飞地科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人才引育中心,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7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63家。
  这十年,是铜川科技下乡促增收的十年。我们深知“产业脱贫,科技先行。”要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才能力拔穷根。我们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开展种植技术专业指导,共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服务200余场次,服务农民、贫困户1000余户,引进新品种40项、推广新技术100余项,协助创办农村合作组织14家。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坚强作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铜川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组织实施了“苹果提质增效集成技术示范”“耀州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与应用”“淘汰蛋鸡肉品质改善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等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创新创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十年创新引领,十年砥砺前行,科技创新踏上新征程。2019年,我市启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开启了铜川市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新篇章。围绕“以建促升、对标创建”的总要求,国家高新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铜川高新区“一区三园”(铜川省级高新区、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陕西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创建格局和发展构架基本成型。截至2021年底,铜川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93.69亿元,增速11.3%;工业总产值达201.7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1.68%;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家,占全市36.8%。高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凸显,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县协同发展。
  2021年至2025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加快西部产业转型省级示范城市建设”总目标,着力打造“一示范四高地”总布局,聚焦“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加快秦创原铜川创新谷建设。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主动融入关中协同创新,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多层次创新载体与研发平台,培育孵化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打造科创转化高地。
  一是深入推进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对接秦创原总窗口,以项目和平台为抓手,以人才建设和机制创新为突破,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保障,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开通秦创原铜川窗口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奖励申报通道,设立技术合同登记点,完善面向科技成果、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端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持续做大铜川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设立规模2亿元的铜川光电子产业发展种子基金。支持秦创原铜川窗口区内满足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积极争取挂牌上市。到“十四五”末,力争在创业板、科创板或北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3-5家。
  二是加快国家高新区和省级农高区创建步伐。围绕创建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和目标任务,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倍增计划,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科技企业”的梯次培育路径,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培育,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发展稳、后劲足”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推动一批科技型高成长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到“十四五”末,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在省级农高区创建工作中,强化园区经营理念,建强园区创新平台、加快“3+X”产业布局,努力把周陵打造成具有渭北旱塬及铜川特色的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基地。
  三是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速人才聚集,破解引才难题,逐步完善引才引智政策体系。制定秦创原铜川市引用高层次人才政策,吸引域外高层次人才来铜创新创业。扩充科技创业导师队伍、省级研发团队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高效衔接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强化与秦创原总窗口区和高校的衔接力度,加大“科学家+工程师”创新队伍的培育力度,建立科技经纪人和“新双创”队伍。
  四是加大科技政策支持力度。设立R&D投入补助专项资金,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投入奖补机制,对规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研发投入给予奖补,力争2025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1.5%。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铜川。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的既定目标,以砥砺奋发的干劲、只争朝夕的闯劲、顽强拼搏的韧劲,扬帆起航、担当作为,谱写科技创新引领我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网络编辑:张兴林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