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间,铜川锚定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目标定位,以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抓手,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经济发展质效双升、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为“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经济发展质效双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平均增速高于全省水平。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8.8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增速全省第二。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29万元/人,较“十三五”末提高4.04个百分点;全市贷款余额创历史新高,达到504.32亿元,增长12.28%,存贷比达到51.58%,较“十三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随着制造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制造业税收占比在今年上半年首次超过采矿业,今年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8倍,非能工业占比达到41.3%。
第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突出强龙头、育新质、优生态,着力推动铝基新材料、光电子、航空航天、陶瓷、中医药、绿色食品、能源建材等重点产业全链条集群化迈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铝基新材料产业规模壮大,成功举办三届铝产业发展大会,陕西铝业协会、陕西省铝及铝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在铜成立,铝基新材料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光电子产业链持续延伸,积极融入全省光子产业“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引进光电子企业近30家,形成从原材料制备到芯片封装测试完整产业链条,光电子专家服务基地成功获批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多元拓展,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建成投运,商业航天测控网已具备服务国有大型卫星测控能力,耀州区获批专属低空飞行空域。陶瓷产业传承创新,《青瓷刻花三才龙凤呈祥》《繁花似锦》2件耀瓷作品斩获国家级奖项“百鹤金鼎奖”。建成压敏陶瓷电阻器、熔断器陶瓷管壳、高性能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等制造业项目,有效提升陶瓷产业从基础原料到核心部件的垂直整合拓展能力。中医药产业全链发展,成功选育“耀芩1号”黄芩种子,发展医药制造企业32家,兴盛德智慧煎药中心建成运营,宜君利君中药项目开工建设,方舟制药复方斑蝥胶囊单品销售过亿元。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壮大,依托闫府食品、大匠农科等重点企业延伸产业链条,150万羽蛋鸡、春蕾蛋品食品加工等项目加快建设。能源建材产业焕新升级,隆基绿能12GW单晶电池项目建成投产,中能建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31%;冀东、尧柏两条万吨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每吨水泥平均能耗低于国家标准9.41千克标煤。
第三,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全市48户全民所有制企业改为公司制。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首笔ESG挂钩贷款成功落地,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105.16亿元。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力打造“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成为地市标杆。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2家和415家,分别是“十三五”末的6.5倍和7.3倍,专利授权量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印台农高区创成全省首家省级农高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步伐加快。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坚持以“四聚焦、四突破”为统揽,“三送三解三优”模式持续深化,经营主体活跃度达到95.96%,“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达到21项,10项“小切口”改革入选全省典型案例,获评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荣誉称号。
第四,区域城乡协调并进。努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西延高铁全面建成,计划年底前正式通车,复兴号动车组开行至西安、宝鸡和安康等城市;合凤高速全线贯通,构建起东西运输大通道;玉皇阁二号桥全幅贯通,城市环线加快组合。G210惠陈公路、G210宜君过境线、G6522延西高速耀州立交等重点路网项目加快建设,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等公共服务跨区域办理,有力支撑铜川加快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扎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连续两年空气质量稳居关中6市区和汾渭平原15市区“双第一”,岔口断面水质连续4年达到Ⅲ类标准,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20%以上,生态质量指数、群众生态环境满意率提升明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打造秦风铜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全域达标,“快递进村”覆盖率和自营网点标准化率均达100%。宜君省级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加快建设,荣获全省突出贡献县称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34%。
第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86亿元,开展培训4.38万人次,新增就业4.3万人。成功创建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创建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建成开诊。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工作,推广“名校+”等办学模式,累计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87个,王益中学、高新实验学校等学校建成投用,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即将建成。同步健全医疗及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经济补助试点范围,成立铜川市中医医疗集团,推行生育登记“一网通办”和“零门槛”落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标准分别较“十三五”末提高1155元、1502元。因地制宜,全域推进便民生活,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铜川博物馆建成开放、花月荟引领非遗传承新模式,全市A级旅游景区提升至25家。成功举办第四届铜川市艺术节,以及十四运和残特奥会铜川赛事、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暨巴黎奥运会选拔赛、全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266项赛事。社会治理效能整体提升,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平安市”称号。
回顾“十四五”,是我市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产业转型优势巩固的五年,是城市发展提质增效、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五年,是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的五年。经过五年发展,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为“十五五”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我市将奋楫扬帆启新程,紧扣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目标定位,坚定走好创新转型之路,全面融入西安都市圈,加快推动铝基新材料、光电子、航空航天、中医药、陶瓷、绿色食品、能源建材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做实“西安研发、铜川转化”“陕北原料、铜川制造”,持续提升“一示范四高地”建设水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保护、发展和生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