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间,铜川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站位“国之大者”实施生态强基战略,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总体规划6项生态环境指标成效斐然。GDP能耗、GDP用水量和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18%、25.5%、20%,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标比例和森林覆盖率均达到序时进度。环保专项规划涵盖的四大类22项指标进展顺利,其中超筛选值耕地安全利用率、生态保护红线占比等8项指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生态质量指数从2021年的59.76提升至2024年的61.79,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持续攀升,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全国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等称号,入选国家危险废物数智化环境管理、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等多项国家级试点,2023、2024年连续两年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市生态环境局斩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殊荣。
蓝天保卫战成效卓著,空气质量稳居前列
我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常态化执行“75311”指挥调度机制,狠抓“五源共治”。通过对140家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管理,已培育B级以上及引领性企业12家,企业治污能力实现整体跃升。在全省率先创新制定矿山开采扬尘防治等“4个100%”标准,5000平米以上建筑工地实现视频监控联网全覆盖,城市建成区餐饮门店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100%,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严格执行“六个100%”,扬尘污染得到有效管控。交通领域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新增公务用车、出租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实现全覆盖,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能源车辆占比94%,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率达90.2%。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管控有效。“十四五”以来较“十三五”末,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27.1%、PM2.5浓度改善32.6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改善33.8微克/立方米、降尘量均值下降39.3%。2023-2024年连续两年,我市空气质量稳居汾渭平原15地市和关中6市区“双第一”,声环境功能区质量稳定达标。
碧水保卫战纵深推进,水质实现历史突破
为破解水环境治理难题,我市成立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石川河岔口断面水质提升工作小组,制定碧水保卫战等一揽子方案,举全市之力开展水污染整治,累计投入12.65亿元实施漆水河水环境治理等项目。2021年以来,完成重点区域雨污分流改造290.143公里,更新污水主管网69.2公里,整治沿河散排口64个,整改混错接点450处,实现沿河散排口清零,南北市区污水处理厂均达黄河A级排放标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镇(农村)三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与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县级以上及“万人千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石川河岔口出境国控断面水质实现跨越式改善,2021年改善率全国第一,2024年地表水水质改善率全省第一,11月、12月更是首次达到Ⅱ类“优”级水质,2025年1-7月地表水水质改善率全省第一,治理经验作为全省唯一典型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净土保卫战扎实有力,环境安全根基稳固
为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我们动态更新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严格监督并确保58个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全部完成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全市多年无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和农村黑臭水体,完成14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在西北地区先行建成危险废物智慧监管系统,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率100%,带动产废企业经济效益提升10%,收运效率提高20%,违法行为下降43%。参与编制的危险废物物联网智能监控等三项技术成为国家级团体标准,为全国危险废物管理提供了“铜川经验”。
绿色发展动能强劲,生态家底愈发厚实
全面推进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宜君县、印台环保产业园入选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冀东水泥万吨线碳强度达全国领先水平。四项主要污染物累计减排量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建成国家绿色矿山4个,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率分别达77.39%和87%。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220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2.62%、38.13%,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从最初的2家火电企业,扩展至涵盖铝、水泥等行业的共10家企业,华能铜川煤电建成全国领先的火储调频项目,崔家沟煤矿建成全省首家低浓度瓦斯蓄热供热自愿减排项目,宜君县在2024年度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中荣获第一名,完成5个农产品碳足迹核算,开创全省行业先河。
改革创新赋能发展,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落实营商环境突破年要求,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应用,成立环评服务专班,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创新项目预审制和园区派驻环保专员制,推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打捆办理”等举措,环评、排污许可手续按期办结率100%。环评申报资料同比减少30%,审批时间较法定时限压缩70%,1-5月省级重点项目环评保障率全省第一。建立“生态环境执法一对一帮扶机制”,开展“点穴式”精准帮扶,解决企业环保难题600余个。推行“环保管家”“双向预约”和“柔性执法”模式,累计办理首违不罚、减轻处罚案件59件。碳监测基础试点走在全国前列,联合研发的“激光光声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技术填补了国产空白,在全省率先建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监测监控触角从重点河段、区域、企业延伸到田间地头,网格化监管“红旗模式”在全省推广,市环境监测站连续三年获全国实验室能力考核优秀,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受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通报表扬,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绩效评估中位居前列,并连续两年蝉联全省监测大比武网络答题第一名。
执法监督刚柔并济,环境安全稳定可控
创新建立“四色”督办单机制,设立生态环境警务室,2022年以来受理举报投诉789件,办结率100%。实施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将53家企业纳入清单,实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利剑执法行动深入开展,探索的规范涉企“五步检查法”获中国环境报、陕西卫视等媒体专题报道,重型车辆检测弄虚作假生态损害赔偿修复做法成为全国首例、全省唯一,受到生态环境部执法局肯定。围绕“守牢环境安全底线”目标,与相邻市区签订14份协议,建立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编制“一河一策一图”,开展“五源一设施”隐患排查整治,逐级开展应急演练锤炼队伍,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生态领域风险持续降低。连续5年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数据质量核查稳居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件。
“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下一步,铜川市将以“十五五”规划为蓝图,持续攻坚污染防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美丽铜川、贡献陕西模式不懈奋斗。
发布单位:铜川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