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建设幸福和谐印台

“转型升级·县域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辞(印台篇)

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政府区长 赵富祥
(2013年11月29日)

来源:印台区政府 发布时间:2013-11-29 16:0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在这里见面。下面,我就印台区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向各位记者朋友作以介绍。
  印台区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区总面积629.54平方公里,辖7镇3个街道办事处,107个行政村,24个社区,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8.2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印台区自然资源丰富,煤炭、陶瓷粘土等工业原料储量大、品质高、易开采,生产的苹果远销欧美等国家,是陕西重要的煤炭、陶瓷和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享有“果乡瓷都”的美誉。印台区人才辈出,先后涌现了民主革命先驱井勿幕、全国著名气象学家雷雨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实践者郭秀明等仁人志士。印台区历史悠久,有玄奘坐禅译经圆寂于此的玉华宫遗址,有“炉火千年不绝”、被誉为“东方陶瓷活化石”的陈炉古镇,有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千里寻夫坐化于此的孟姜女祠,是陕西北线旅游的重点地区之一。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办好印台的事,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好印台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区依托区域优势,紧紧围绕“3456”发展思路,深入实施“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加快产业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民生。在我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十分困难的大背景下,做到了民生投入不缩水、民生标准不降低,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初步建立了符合区情、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
  一、拓宽以果业为主的收入渠道,让城乡居民富起来
  始终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努力使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充分发挥印台地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的优势,坚持每年新栽苹果2万亩以上,深入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先后建成了万亩现代果业示范基地2个,千亩现代果业示范方6个,成立果业专业合作社56个,引进了九州果业、明瑞果汁等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苹果“产、供、销、加、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2013年,全区苹果面积达到30.8万亩,总产量23.9万吨,实现产值9.6亿元,果农人均苹果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苹果产业已成为印台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稳定、最可靠的产业。
  坚持把农业园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园区产业示范、辐射带动和提供就业等作用,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以来,仅周陵农业园区就带动扶持养殖专业村10个,设施蔬菜种植村14个,发展种植户800余户,养殖户400余户,就近转移劳动力1000余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认真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等无业人员创办实体,形成了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今年以来,开展技术培训9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1300个,发放小额贷款5340万元,发展个体工商户200余户,新增城镇就业8000余人。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042元,增长14.6%。
  二、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让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好起来
  坚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着力点,加大投入力度, “十二五”以来先后实施节水灌溉工程10处,新增灌溉面积 4.5万亩;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3处,使6000多名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水。实施了22个村的电网改造工程。“要想富,先修路。”我区按照“公路修建到村、硬化延伸到户”的目标,新修农村公路7条,硬化村庄道路34公里,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20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晴雨通车。同时,坚持新城开发与老城改造统筹推进。在新城开发方面,先后实施了漆水河河滨景观道路改造、姜女祠文化公园等工程,为群众提供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健身场所。在老城改造方面,实施了新桥片区、集市西巷、同官广场等市政设施改造工程,全区城市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让群众得到的实惠多起来
  我区始终坚持社会各项事业共同推进、全面发展,突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不断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
  “教育是民生之基”。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先后实施了校安工程、取暖工程和中心幼儿园建设等工程,全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1所中小学实现了取暖全覆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前一年完成;校车安全管理不断加强,全区农村幼儿上下学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营养餐改善计划全面实施,6000多名学生吃上了营养餐;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区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和全省“双高普九”评估验收。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印台“八大计划”,区镇村文化站点实现全覆盖,两年举办“百姓大舞台”40余场次,6万多名群众享受了这一文化大餐,“百姓大舞台”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星光大道”,已成为印台文化的新名片,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提名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9所镇办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全面完成,107个行政村实现了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药品“三统一”配送率、使用率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98.52%,“先住院、后结算”诊疗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
  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以优质服务为载体,统筹解决人口计生问题,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38‰和3.97‰,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荣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等称号。
  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的幸福感强起来
  “社保是民生之依”。我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初步建立了符合区情、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工作,全面完成了社会保险扩面任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积极开展困难救助,逐年提高供养标准,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520万元建成了区中心敬老院,配备了专职人员,推行规范化管理,敬老院供养水平居全市前列。37个农村幸福院将于年底全面建成, 2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在抓紧建设,预计到“十二五”末,将基本实现“9073”的养老目标。
  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近年来全区4000余户群众喜迁新居,3800余户领到了租房补贴,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欧景台二期等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在扎实推进,建成后可解决2900余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2年,我区被评为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五、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让和谐之歌唱起来
  “稳定是民生之盾”。我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强管理、优服务、保稳定、促和谐,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为建设平安和谐印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用“做减法”的思路,突出抓问题解决、抓积案化解、抓预防越级访,连续三年巩固了“三无区县”创建成果,先后被评为省、市信访工作先进区和“十八大”期间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以提升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目标,区级便民服务中心即将投入运行,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运行良好,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加快全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了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在全区60%以上的镇、村(社区)和85%以上的公共场所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重要路段、重点场所24小时实时监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两率一度”在全省排名连续攀升,2011年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全市排名第一;2012年平安建设知晓率全省排名第三,公检法司队伍公众满意度1个全省第一、3个全省第二。
  六、全力保护生态环境,让印台的家园美起来
  全面落实生态建设各项措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前全区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日趋好转、生态逐步恢复的良好局面。扎实推进“四城联创”工作,全面完成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的工作任务;深入开展了环境卫生百日整治、健康教育知识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创国卫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暗访。“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投资4500余万元开展了210国道印台段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硬化12万㎡、绿化补植2.5万㎡、饰新8.2万㎡,在全市3次考核奖评取得2次第一。扎实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行动,关闭污染企业5家,拆除坩土窑、白灰窑86个,实施了三里洞红矸山等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效解决了矿山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开展了210国道、216和305省道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全区主干道路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大力实施五大绿化工程,深入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十二五”以来完成造林绿化12.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3.2%。
  新闻界的朋友们,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印台经济社会发展。今后,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民生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做实做好各类民生工程,不断加快推进宜居印台建设,切实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谢谢大家!

印台区2013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印台区扎实推进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为主要内容的惠农惠民政策落实,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480元,同比增收1534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6042元,同比增收769元,增长14.6%。
  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前三季度,印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和1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印台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4.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2.1、1.5和0.2个百分点。
  二、四大收入实现全面增收
  前三季度,印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11.65%、25.38%、9.9%、11.34%,其中工资性收入累计完成10840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对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73.7%。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14.4%、15.1%、14.7%、14.2%,其中工资性、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1.5%、29.6%。
  三、落实惠民政策促增收
  (一)城镇居民收入方面:
  一是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按照《铜川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调整铜川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铜人社发[2013]417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三类工资标准,将1020家单位7880余名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从  2012年的850元提高到950元以上,人均月增资100元。
  二是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不断提高。按照《关于2013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3号)等文件规定,及时提高了企业退职人员的生活费。截止9月底,共办理离退休人员31924人,涉及资金4123万元,人均提高117元。
  (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方面:
  一是农民务工工资持续增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前三季度,全区累计外出务工17960人,增长7.1%,人均收入同比增收150.8元,增长14.7%,农村居民当地务工工资同比增加20-30元/天,工资性收入大幅提升。
  二是苹果收入成为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力实施“果业立区”战略,苹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稳定、最可靠的产业。截止三季度末,全区早熟、中熟苹果已尽数销售,果农人均收入895.4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50.1%。
  三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医疗费报销、养老金、低保金等标准,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农民转移性收入不断提高,前三季累计实现转移性收入506.6元,同比增收62.9元,增长14.2%;财产性收入31.4元,同比增收4元,增长14.7%。

实施果业立区战略  全力建设果业强区

  近年来,印台区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果业强区目标,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思路,大力实施“果业立区”战略,积极推动苹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区苹果面积达到30.8万亩,2012年实现总产量23万吨、总产值8.05亿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8274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5%、19.8%、20.5%,均创历史新高,荣获“中国果菜优质农产品十强区”称号,苹果产业成为了印台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稳定、最可靠的产业。2013年苹果总产量23.9万吨、总产值9.6亿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一、稳定面积,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科学整合涉农项目,调整支出结构,坚持每年果业投入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为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一是大力实施省级财政资金现代果业项目,整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交通等项目向果区倾斜,有效的改善了果区和果园基础设施条件。二是按照“财政补贴,群众自筹,统一采购”的方式,每年坚持新栽苹果2万亩左右,严把标准,创新模式,实施了苹果容器大苗移栽技术,在稳定面积的同时,不断壮大了产业规模。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大户栽植”的苹果新建园试点工作,为全区苹果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探索了新路子。
  二、严格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紧紧抓住地处世界最佳苹果适生区核心地带这一优势,按照欧盟标准及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要求,大力实施果园生草覆盖、增施有机肥、间伐改形、果实套袋、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等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果业生产水平。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先后招聘了150名村级果园技术员,严格培训管理,培养了一支可靠的乡土人才队伍。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镇办党政领导带头包抓建设苹果示范园,开展果园管理“升级晋档、提质增效”、“一园一策、建档立卡、逐年晋档”等活动,建立集中连片苹果示范区、苹果生产重点村、生态果园示范村,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区果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区10.4万亩果园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500亩通过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GAP)认证,1000亩通过了欧盟标准(EUREPGAP)认证,创建省、市、区级示范园598个,面积近8万亩,全区苹果产业已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三、积极引导,进一步提高果业附加值
  为有效提高果农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破解收入不稳定等问题。我区以发展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涉果企业、培育营销大户为重点,着力构建果业链条式发展体系。相继成立了56个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果农在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资供应、生产指导、果品销售等方面搭建了优质服务平台,提高了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培养果品营销大户、经纪人近百名,搭起了“一头连市场,一头连果农”的服务桥梁和纽带。先后引进了明瑞果汁、九州果业、三联果业等果业企业,全区苹果“产、供、销、加、贮”一体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果品附加值不断增加。
  四、加大宣传,着力提升果品知名度
  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国务院最早确定的全国优质苹果外销生产基地县(区)和陕西果业强县(区)效应,进一步扩大印台苹果对外的影响力。一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推介、展销活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开设苹果宣传专栏,制作果业专题片,编印果业宣传册,不断提升印台苹果的知名度。二是统一果品标识。试点推行统一陕西铜川印台苹果标贴60万套,分发给果品数量大、质量优、信誉佳的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营销大户,以品牌促销售、增效益。三是积极筹备承办了陕西铜川苹果(昆明)推介会,扩大印台苹果在昆明及西南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了全区苹果顺畅销售。印台苹果在2012年被评为中国果菜优质农产品十强区,曾被国务院选为国宴用果,并特供全国“两会”,先后40余次荣获部、省级优质农产品奖,并出口东南亚和欧美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印台苹果知名度,为打造印台苹果品牌奠定了基础。
  五、强化行政推动,促进果业提速发展
  在推动苹果产业发展中,印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发展现代果业的一系列决定和精神,强化行政推手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果业提速发展。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和主管副区长任副组长,33个区级部门为成员的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订了苹果产业发展办法,建立了区级部门包抓村级果业机制,坚持每年四次对果业进行考核,列支30万元用于苹果新建园、幼园、镇办领导包抓示范园、冬季果园管理等单项奖,有力促进印台果业快速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印台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双增目标,以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印台区现有周陵、西塬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鹏大、津樱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周陵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相对较早,于2000年在周陵筹建了全市首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属政府主导型园区,以建设渭北旱塬“果—畜”节水型旱作农业为特色,集种籽、苗木、种畜禽、花卉、蔬菜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农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截止2012年,入驻企业共有30家,示范种植粮食新品种120多个,引繁推广畜禽良种10余种,实现总产值5亿元。
  继周陵园区后,规划建设了西塬现代农业园区并申报第三批省级农业园区,2012年7月经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西塬)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建设由国家级龙头企业陕西省九州果业公司实施,按照突出苹果产业优势,千亩苹果标准化有机生产示范等基地建设。同年规划了鹏大、津樱两个现代农业园区,2013年3月,分别经市政府认定为第一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西塬、鹏大、津樱属企业主导型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余万元、1084.2万元和300余万元,分别完成投资比例41.4%、174.8%和48.9%。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
  坚持“高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要素”原则,按照“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集中建园”的发展模式,以基础好、实力强、布局合理、有扩容和提升前景的园区为基础。目前,园区现已引进九州果业、大匠农科、哼瑞种猪、三联果业等农业企业30家。在抓好现有的2个省级、2个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依托广阳高楼河万亩现代果业示范基地,打造集果园游艺、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畜牧养殖、农家乐经营为一体的有机苹果产业园;逐步启动建设王石凹中药材、阿庄北塬畜牧养殖等一批产业园,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二、全力招商,狠抓项目
  我区已建成的周陵园区,以及在建的西塬园区,主要采取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投资兴建,因此我区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重点在如何招商、怎样招商以及招大商、强商上下功夫,千方百计上项目、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园区跨越式发展。一是通过全民招商、会议招商、网上招商等形式,依托优势资源、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招商,鼓励民间能人、个体老板返乡创业。目前,已入驻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二是按照园区规划,选择适合发展的农业产业,重点抓好苹果、樱桃、中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园区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园区”的目标。三是引进、孵化、扶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四是积极培育壮大九州果业、大匠农科、三联果业、哼瑞种猪、鹏大实业等一批农头企业和合作社。目前,鹏大实业和虹安公司等企业带动扶持设施蔬菜种植村14个,发展种植户800余户;大匠农科、哼瑞猪场带动养殖专业村10个,发展养殖户400余户。建成省级百强社1家,市级示范社7家,区级专业合作社91家等,以优势产业带动和扩大规模,促进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三、加大投入,注重科技
  在投入方面,在全面落实好省市补助资金外,区财政每年还列支50万元用于发展和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截止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同时,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吸引更多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园区投资,形成了以企业投资为主的长效多元化投资机制。在科技服务保障方面,始终把园区建设与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相结合,引导入园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农业专业人才,有效解决了园区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园区建设,拥有收地组、挣工资和分红利三份收入,实现就近转移劳动力1000余人。
  四、加强管理,完善体制
  借鉴外地发展工业园区的经验,充分发挥园区办作用,不断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督查、协调和服务工作。出台了全区农业园区建设优惠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支持农业园区建设,对在园区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任务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用工业园区建设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园区,加快推进园区体制创新,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企业化运作。

以陈炉古镇开发为龙头  带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印台区以创建全省旅游名区为目标,以陈炉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为重点,以乡村旅游为补充,依托厚重悠久的耀瓷文化和姜女文化,着力抓好“一镇、一祠、一馆、一园、多村”开发建设(“一镇”即陈炉古镇,“一祠”即姜女祠,“一馆”即郭秀明纪念馆, “一园”即周陵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多村”即崾先村、太和寺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推进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合理、管理体制顺畅、接待能力增强、经营效益明显”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陈炉古镇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以陈炉古镇开发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功能,努力打造精品景点。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用于修复扩建罐罐垒墙、铺设景区道路、修建排洪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北堡子恢复、永受堡观景台项目,启动了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景区面貌明显改善。同时,不断加大景区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西洽会、旅博会等平台,宣传陈炉古镇开发建设情况,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走遍中国》和《乡土》等节目对陈炉古镇进行了专题宣传,陈炉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2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陕西省首批33个旅游特色名镇,陕西省30个旅游文化古镇,2013年入选陕西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
  姜女祠景观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城市北扩”战略,先后实施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姜女祠景观休闲中心。一是投资2200万元实施姜女祠河滨景观建设工程,完成了漆水河西岸姜女祠河滨景观工程。修建漆水河橡胶坝1座,安装了文化护栏,修建了仿古景观墙。二是投资560.7万元实施姜女祠景观道路建设工程,围绕姜女祠文化内涵,建设一条休闲观光景观长廊。三是投资557.3万元实施姜女祠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秦文化山体公园。同时,投资80万元对姜女祠内部进行提升改造,制作安装了导示标识牌,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完善功能、点亮夜景等,与河滨景观、山体公园统筹打造,形成了城、祠、水、绿、亭多层次空间景观特色,成为北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广大群众提供了集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最具文化内涵的姜女祠景观休闲中心,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13年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红色旅游文化得以传承
  累计投资150余万元完成了郭秀明纪念馆建设工作,现正在筹备开馆事宜。郭秀明纪念馆的建成将实现红色文化郭秀明精神和先进事迹等的集中展示,使郭秀明故居和相关文物的保护步入正轨。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免费开放和参观接待工作,大力弘扬秀明精神,规范郭秀明故里文物保护和管理,发展壮大我区红色旅游。
  周陵农业园区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周陵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建成园区游客服务中心、中心花园停车场建设项目,园区305省道沿线景观改造一期工程核心管理带绿化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了周陵园区综合服务中心规划设计、选址工作及周陵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一期项目,完善了旅游导示牌,改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完善了园区旅游服务体系设施,使其成为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地。
  乡村旅游实现大发展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乡村旅游工作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星级农家乐15户,乡村旅游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先后组织崾先村、阿庄村农家乐经营户到礼泉县袁家村参观学习,在崾先村、井贾塬村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了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调动了村民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我区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印台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印台区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四创”工作为抓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大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和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全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一、产业结构趋于科学
  坚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提升改造传统煤炭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旅游、文化等休闲养生产业。在陈炉双碑规划了陶瓷工业园区,在印台西塬规划了西塬工业园区,控制工业项目落户建成区,有效降低了工业污染,2012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639%。严格落实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环评不过关项目不落地、不签约、不选址”的原则,先后引进实施了阿庄风电、安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环保节能项目,实施了姜女祠文化公园、陈炉景区开发建设等休闲养生项目,全区产业实现进一步优化。
  二、污染治理全面推进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大生态环保工作力度,构建节能减排新框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开展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9家企业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柳湾水源地防护及综合治理项目顺利实施,保障了北市区的正常供水,城乡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先后两次被评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先进单位。深入开展非煤矿山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关闭污染企业5家,拆除陈炉地区土法坩土窑、白灰窑86个,实施了三里洞红矸山、陈炉镇群采粘土及矿区等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效解决了矿山环境污染问题。今年以来,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2天。
  三、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硬化到边、绿化到坡、管理到人”的原则,先后投资4500余万元,对210国道印台段进行了全面整治,完成沿线硬化12万平方米、绿化补植2.5万平方米,城市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以道路硬化、村庄净化、门前绿化为重点,以清三堆、治六乱、垃圾治理为抓手,投资3000余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各镇办配备了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备,新建垃圾屋230个、无害化公厕180座,彻底改变了原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实施了市政基础、城区改造、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了姜女祠山体公园、济阳山体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和防护林带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6万亩、封山育林11.5万亩、义务植树280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37.5%上升到2012年的43.2%。
  四、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积极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和举办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不断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开展了生态环保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 六进活动,举办环保知识讲座50多场次,制作宣传展板200块,发放生态资料8万份、环保购物袋1000个,群众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镇2个、生态村10个,区级生态镇3个、生态村31个。


网络编辑:周治江
信息审核:周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