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是民生之基、发展之盾。2025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服务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为己任,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为牵引,以“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为抓手,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铜川实践”创造了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源头治理风险隐患有效防控
深化主动警务,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抓末端、治已病、抓前端、治未病,健全完善“分诊式”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机制、“警网合一”基层治理模式,巩固放大“和为贵”调解室效应,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79起,未发生个人极端案事件。创新矛盾纠纷“四化联动”机制省市表扬肯定。深化社区警务,建成覆盖全市城乡区域警务站点体系,延伸警务触角,实行城区“一区一室一警或多警+辅警”和农村“一村一警”警务模式,统筹做好矛纠化解、信息采集、法治宣传、巡逻检查、重点管控工作,发现整治安全隐患1582处,做到门常开、灯常亮、事常办。深化预防警务,持续开展道路交通事故“减量控大”活动,创新交管实战指挥平台,高效应用交通态势、云哨预警等“十大模块”,实行“一图展示、一键调度、一网联动”智慧交管警务模式,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明显下降,道路交通安全态势持续向好。滚动排查整治“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隐患,从严民爆物品安全管理,民爆物品实现不流失、不炸响,“九小场所”安全无事故。组织开展“金盾护苗”行动,配备校园防欺凌预警系统,落实法治副校长、护学岗、“警察叔叔信箱”等护校安园措施,创新“警校+N”未成年人爱心小屋,全市涉校案件“零发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扬。
“主战升级”治安环境持续向优
严格“市县主战”要求,常态扫黑除恶,严打电信诈骗、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侦破侵财案件“五措联动”机制受到公安部通报表扬。纵深推进“破小案、暖民心”专项行动,传统盗抢骗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7.3%,治安案件清零攻坚专项行动走在全省前列,现发命案侦破率保持100%,电信诈骗预警连续24个月实现预后“零被骗”。健全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深化公安科技化信息化建设应用,做精专业手段、做强专业支撑、做优专业队伍,以“专业打职业”、以“团队打团伙”。同时,“雪亮工程”应用平台、“同官警务云”大数据平台、“情指行”和350M数字集群系统高效运行,“治安综合应用平台”“数智铜安”研发应用,多项自主研发模型在部省比武竞赛获奖,公安新质战斗力加快形成,多起部省市督办案件成功告破,省市贺电通报表扬。
主防扎根平安铜川底色更足
落实派出所主防要求,纵深推进派出所提档升级“百千工程”,注重派出所内涵式发展,落实派出所主防“五张清单”和“四控”措施要求,深化“两队一室”“交所合一”警务机制运行,推动派出所标准化、清单化、智慧化建设提档升级。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连续八年位居全省前列。耀州分局永安路派出所成功申报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建成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基础管控中心,PC端与移动端同步上线使用,实现隐患排查、治安管理、事件处置清单式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有效。优化“一网三圈五机制”社会面巡防模式,加强重点部位巡逻防控、公安检查站智能查控、治安重点要素管控,常态开展人巡、车巡、无人机巡、携犬巡及“零点巡”,强化最小作战单元预警处置演练,筑牢圈层查控网、单元防控网,1—10月份,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3%、23.9%,街面侵财类案件同比下降12.97%。发挥《公安提示函》“小切口”作用,持续跟踪、闭环管理,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推动建立多部门高效能治理机制,各类案件稳中有降,重大案件大幅下降,公共安全秩序持续好转,全市社会治安大局安全稳定。
护航发展服务保障精准有力
坚持打击与治理结合、服务与保障并重,统筹协调、纵深推进“十大行动”,精准供给、全面落实惠民举措,助力打赢“八场硬仗”,巩固提升“三个年”活动成效。深化专项打击整治,围绕预付消费、恶意欠薪、对公侵财、网谣网暴、经济犯罪、知识产权、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等重点领域,专项打击成效不断显现。规范涉企执法,常态化整治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严格“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格涉企案件“全量评查、一案双查”要求,畅通涉企举报投诉渠道,编发《涉企执法规范制度汇编》,全面启用跨省涉企案管系统,研发应用“铜川公安接报案监督投诉平台”微信小程序,源头规范涉企执法权限和行政检查,健全“企呼我为、无事不扰”服务体系,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标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监管、引才引智、户籍制度改革,扎实做好“一窗通办”工作,落实部省便民利企措施,深化“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市县公安出入境办证大厅商务活动“专办窗口”实现全覆盖。治安、车管、出入境业务进驻同级政务服务大厅,高频率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记者:朱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