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全力守护农村群众“放心水”生命线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4 09:0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你们克服各种困难让村民们在年前吃上了放心水!”2025年春节前夕,宜君县雷塬综合服务中心皇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玉德带着锣鼓队,将一面锦旗送到县水务局,脸上的笑容道出了群众对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认可。这温情一幕,正是我市聚焦农村供水“难点、堵点、痛点”,全力守护群众“放心水”的生动缩影。
  地处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交接地带的铜川,山峦纵横、水源不足,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小型工程占比超97%,面对管网老化、高水价、管护难等突出问题,我市以“抓难点、打堵点、保安全”为主线,打出一套“组合拳”,让43.41万农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舒心水”。
  聚焦管网老化“硬骨头”,精准施策焕新供水“生命线”
  “以前水管三天两头爆管,放出来的水带着泥沙,现在水龙头一拧,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心里别提多踏实了!”耀州区小丘镇村民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我市破解管网老化难题的显著成效。作为老工业城市,全市农村供水工程中运行超10年的PVC材质管道工程达252处,占全市工程总数的40.51%,需更换管道约1970公里,跑冒滴漏、局部爆管等问题一度成为群众用水的“心头病”。
  针对这一“难点”,我市将管网更新改造作为“十四五”农村供水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计落实维修养护资金1.22亿元,其中市区两级资金9568万元,地方人均落实金额连续多年稳居全省首位。资金“活水”精准滴灌,全市累计维修改造工程2000余处(次),老化管道“焕新颜”,跑冒滴漏现象大幅减少,年均受益人口达23.7万人。
  破解高水价“民生堵点”,政策惠民点亮群众“幸福水”
  “以前供水成本11块多一方,谁家舍得敞开用?现在统一4块钱,洗衣做饭再也不用‘精打细算’了!”印台区陈炉镇立地坡村村民李大姐算起“用水账”,满脸欣慰。我市部分山区因地形复杂,供水需多级加压,成本水价居高不下,曾出现群众“宁愿吃窖水也不用自来水”的窘境。
  为打通这一“堵点”,我市坚持“民生为本、政策托底”,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水价财政补贴政策。对因地形限制、供水成本过高的区域,由财政“买单”补贴差价,确保农村居民用水价格不高于城市居民标准。该政策已覆盖4个区县12个镇办90个行政村、惠及6.6万群众,累计落实补贴资金400余万元,让“高价水”变“平价水”。印台区供水站站长冯耀博说,“高水价补贴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用水和城里一个价,群众用水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从‘惜水’到‘放心用水’,水龙头常开,日子过得更滋润!”
  筑牢管护机制“安全网”,长效保障守好群众“放心水”
  “小型工程多、管护人员散、应急响应慢,曾是农村供水的‘老大难’。”市水务局供水站负责人坦言,全市587处小型集中及分散供水工程覆盖超22万群众,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50.61%,管护难度极大。
  为啃下这一“硬骨头”,我市从机制建设入手,筑牢长效管护“安全网”,市、区县两级将农村饮水工程专项维修养护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执行359个行政村每村每年不低于5万元的资金标准,各区县通过成立公司,实现专业化公司县域统管,730名水管员驻守工程一线,由点到面、由村(组)到镇(办),建立“2小时到场、24小时维修、超时应急送水”的快速响应机制,形成了以专业化县域统管公司为核心,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严密供水管护网络。2023年冬季低温雨雪灾害、2025年冬春夏连旱期间,全市累计出动送水车4264车次,送水2万余方,保障8.1万群众临时用水,真正实现工程“有人管、管得好”。
  从管网更新到价格惠民,从机制保障到专业管护,我市以“抓铁有痕”的韧劲破解农村供水难题,用“民生温度”守护群众“水安全”。如今,在铜川的广袤乡村,清澈的自来水滋润着千家万户,映照着群众幸福的笑脸,更书写着新时代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铜川答卷”。

(通讯员:王伟)


网络编辑:陈柱源
信息审核: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