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沁润百姓幸福生活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5 09:1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作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紧扣“高质量创新发展”主线,以补短板、强效能、提品质、优服务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丰富供给、精准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惠民成果更可感、更温暖,切实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织密设施网络,筑牢文化惠民“主阵地”
  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根基。近年来,我市将文化建设纳入“六大战略”“三大产业集群”布局,持续加大基础设施、人才、资金保障力度,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跃升。
  目前,我市“文图博美加非遗”五大核心场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2024年,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成开放,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铜川图书馆获评中国五星级图书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铜川博物馆跻身国家一、二级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完成15年来首次展陈升级,耀州窑陈炉博物馆正式运行,市群众艺术馆、市美术馆喜迁新址,办馆条件大幅改善。
  此外,我市文化建设基层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现有文体场馆60余个,城市书房、文化小院等新型文化空间10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覆盖;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均达三级馆以上标准,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1.99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此外,耀州区董家河镇等8个乡镇(街道)入选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发完善。
  做活活动供给,奏响文化生活“幸福曲”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铜川以多元活动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活力,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角”。
  常规活动提质扩面。通过购买服务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六进”传统文化推广、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活动;市场化运营铜川剧院,以民营公助模式推出阶梯惠民票价,让群众低价便能享受高品质演出。近两年来,我市举办的春节社火巡街展演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流动博物馆社教活动超千场,特色展览60余场;“省十艺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柳公权范宽书画双年展等高质量文化活动广受群众好评。持续了30多年的消夏广场文化活动,今年创新性进行主分会场演出,赛事达310余场,参与人数再创新高,艺术水准显著提升。
  品牌引领全域开花。我市聚焦本土特色打造金字招牌,其中“铜川有戏”戏曲展演,“360°看铜川”摄影系列活动,“药王山庙会”文旅惠民活动获评陕西省首批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各区(县)深耕文化优势,王益区集中力量打造“社区文化大广场”“周末大家乐”“乡村文化大舞台”等城乡区域全覆盖的品牌群众文艺演出;印台区“百姓大舞台”“播种文化欢乐乡村”等品牌活动,成为基层服务“拳头产品”;耀州区“耀州大舞台”“柳范书画之乡”书画交流活动紧抓当地历史、民俗文化名片,辐射性和影响力持续攀升;宜君县“五进”活动将非遗与文艺相结合,送文化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品牌活动树标杆,成为群众文化生活“常青树”。
  这些品牌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树立了市、区两级群众文艺活动的标杆,还为铜川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发挥了显著的牵引拉动作用。
  数字赋能触手可及。我市积极推广数字文化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文化馆、“学才艺”微视频等线上文化服务项目,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市建成11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6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数字阅读、演出欣赏、线上培训、实时直播等服务功能,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更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创新供给模式,激发文化发展“新动能”
  对标文化强市目标,我市以“小切口”改革撬动“大融合”,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方面,创新推进“文化+”六项工程,统筹文旅融合与系统辐射。近期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中,多个一线项目脱颖而出:《政府搭台+四维联动 宜君县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的创新实践》《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推进芭蕾艺术普及 开启全民美育新实践》《五维破局 王益区图书馆构建阅读活力生态的实践探索》⋯⋯案例涵盖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全民艺术普及、阅读推广等领域,展现了基层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全方位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自2020年起,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乡村、社区启动建设文化小院,围绕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乡贤文化等特色资源,形成“一院一品”展示传承空间。目前全市已建成60个文化小院,并常态化开展活动,年均服务超1.3万人次(6年累计7.8万人次),既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民间文艺骨干,更让农民画、剪纸、舞狮等非遗技艺“活”在群众身边。这些“小而美”的文化空间,聚资源、聚人气、聚民心,成为基层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从设施升级到活动创新,从品牌打造到数字赋能,铜川正以更温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浸润百姓生活。

(通讯员:史文琳)


网络编辑:党嘉明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