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铜川银发族的“不老人生”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6 08:4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在重阳节这个尊老敬老的传统节日里,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长寿,更是生命的质量与温度。在铜川,有这样一群银发长者,他们用热爱与坚持重新定义着晚年生活。赵进财用二胡弦音串起社区温情,苏艺彬以舞蹈教学唤醒生命活力,白世文借剪纸技艺传承文化薪火。他们从工作岗位退休,却在文化传承的舞台上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这些长者用实际行动证明,衰老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精彩的开始。在这个重阳节,让我们走近这些“不老”的身影,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新时代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


  赵进财:银发旋律奏响“夕阳红”

每逢周末,王益区方舟文化广场上总会传来阵阵悠扬的民乐声。二胡婉转,笛声清越,琵琶珠落玉盘⋯⋯这支8年如一日为市民们带来公益演出的队伍,正是由王益区桃园街道光明社区75岁的赵进财老人组建的民乐团。

赵进财原是铜川市电瓷厂的职工,2010年退休后,他没有让生活陷入沉寂,反而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年轻时便对民族乐器怀有浓厚兴趣的他,决定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更广阔的事业。

“退休了,时间多了,就想做点自己喜欢又有意义的事。”赵进财的想法很简单。他在光明社区牵头组建了民乐团,15年风雨兼程,乐团从最初的15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35人,成为王益区乃至铜川市一道亮丽的文艺风景线。

在团队里,赵进财不仅是队长,更是核心与灵魂。他主要负责联系演出场地、协调活动安排。无论是市里、区里组织的文艺汇演,还是团队自发前往敬老院、公园、文化广场开展的公益演出,都离不开他忙碌的身影。他擅长二胡,同时几乎对所有民族乐器都有所涉猎,被团员们亲切地称为“全能队长”。

团队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23年,民乐团荣获“市先进文艺团队”称号。2020年6月,光明社区正式与赵进财的民乐团签约,成立夕阳红民乐志愿服务队。“赵叔和他的团队是我们社区的宝贵财富,他们极大地活跃了社区的文化氛围。”社区工作人员雷婷对赵进财和民乐团赞誉有加。

一位团员感慨道:“赵队长人特别热心,不仅张罗团队的事,谁家里要有个啥事,他也总是尽力帮忙。”在赵进财的带领下,乐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赵进财和他的民乐团用跳动的音符,证明了年龄从来不是追求梦想和实现价值的障碍。

  苏艺彬:以舞为媒 舞出活力

在许多人印象中,70岁或许是含饴弄孙、静享清福的年纪。然而,10月22日上午,走进市老年大学的舞蹈教室,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悠扬的旋律中,70岁的苏艺彬老师随着音乐翩然起舞,身姿挺拔,步伐轻盈。她一边示范,一边柔声点拨学员:“手臂再打开一点,脚步跟上,好,漂亮!”

学员们跟着她的节奏,认真而投入。苏艺彬穿梭其间,不时轻轻托起一位学员的手臂,或是在一位学员身边蹲下,为她调整脚步的角度。“我们再来一遍,不着急,感受音乐,享受这个过程。”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让课堂氛围既专注又轻松。

苏艺彬与舞蹈结缘已久,退休后她并未选择安逸闲适的生活,而是怀着对舞蹈的热爱,走进了老年大学。这一来,便是10余年的坚守与奉献。她在耀州区老年大学、市老年大学担任舞蹈课、形体课教师,将光与热倾注于老年教育事业。对她而言,教学相长,舞台从未因年龄而落幕,反而更加广阔。

因教学成绩突出,苏艺彬被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市舞蹈协会联合授予“金牌教师”荣誉称号。

面对年龄跨度大、基础各异的老年学员,苏艺彬展现了极大的耐心与爱心。老年人学得慢,动作不标准,但她从不急躁。在她看来,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快乐舞蹈、健康身心才是初衷。这份真诚与包容,让她与学员们处成了知心朋友。课堂之外,她们时常相约旅行,在山水之间继续着她们的友情与快乐。

跟随苏艺彬学习舞蹈已3年的学员张晓燕感触颇深:“苏老师不仅业务能力过硬,她的为人处世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提到,苏艺彬以其人格魅力,将学员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团队氛围和谐友爱,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苏艺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年龄只是数字,青春在于心态。她以舞为媒,带领更多银发族摆脱年龄的束缚,在这间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里,活出自我,舞出生命最美的夕阳红。

  白世文:剪纸传情 乐享晚年

10月22日,新区咸丰路街道绣园社区非遗体验室里,每周一次的剪纸课堂如约开课啦。只见68岁的老师白世文手持红纸与剪刀,一边娴熟地折叠、剪刻,一边耐心讲解:“大家看准了,这一剪下去要果断,线条才流畅。转角的地方要慢一点,柔一点。”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囍”字便在他手中绽放。学员们围在他身边,边学边问,他则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导,气氛温馨而热烈。

白世文的人生履历丰富而坚实。青年时,他响应号召参军入伍,转业后,他又投身煤矿事业。退休后,白世文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重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尤其痴迷于剪纸和书法。没有专业的老师,他就自己买书、上网看视频,反复琢磨技法,常常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大半天,沉醉于点、线、面的勾勒与剪裁之中。他的剪纸作品从最初简单的窗花,到后来复杂的花鸟虫鱼、历史人物,技艺日益精进。

白世文在社区担任剪纸课老师,至今已有一年多。除了定期教学,他还经常与社区里的书法爱好者们切磋交流,将书法的笔意融入剪纸的构图。在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中,总能在非遗区域看到他的身影,他乐于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当场赠送给居民,把传统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心中。

社区工作人员郭倩感慨道:“白叔不仅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更难得的是他有颗无私奉献的心。他教的剪纸课特别受欢迎,让很多老邻居走出了家门,找到了新的乐趣和朋友圈。他身上那种不服老、永远在学习和创造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白世文看来,年龄从来不是他追求理想的障碍。“手里拿着剪刀,心里想着构图,感觉自己也跟着年轻了。能让咱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街坊邻里间传下去,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白世文说。(记者:焦悦)


网络编辑:何江艳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