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一颗樱桃的进阶之旅

——从陈坪村看铜川如何从源头探路樱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5 08:4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作为全国三大樱桃主产区之一,陕西樱桃种植规模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铜川是陕西首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铜川樱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建设铜川大樱桃交易市场、陈坪设施大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有着“铜川樱桃第一村”的铜川市新区正阳路街道陈坪村正积极求变。从中可以窥见铜川樱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角。

为老树把脉 让果园焕新

铜川是我国大樱桃核心优质产区。2000年开始,铜川推广大樱桃种植,由政府集中规划、统一购苗,连片发展大樱桃基地。陈坪村乘势而上,成为远近闻名的“铜川樱桃第一村”。

2025年,铜川樱桃种植面积达3.8万亩。陈坪村的樱桃种植规模就高达5000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樱桃园。

“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果园出现果树老化现象。”10月9日,陈坪村党总支书记司永涛说,“产业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对果园进行提升改造。”

近年来,陈坪村聘请以农学博士、大樱桃产业化研究学者王斌龙为主导的科研团队驻村,进行适地适栽品种优选试验,以及入户进地技术指导。

王斌龙团队今年的“心愿清单”列着一条内容:帮陈坪村改造果园500亩。如今,这个心愿已提前达成。

此前,王斌龙所在的汉中大樱桃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设70亩大樱桃品种资源库,收集栽培了90多个品种。“王博士一直在试种,帮助群众选择最适合的樱桃品种。”司永涛说。

王斌龙团队和村上协商,对前期因没有管理好而挂果少的樱桃树,采取高接换头、土壤改良等手段进行果园改造。同时,帮助村民选用适合本土的新品种,有序更换新树。

近年来,铜川市新区以陈坪村为中心,引进以王斌龙为代表的一批专业人士驻村指导,进行良种攻关、土壤修复、病虫害生物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试验和推广,引导专业技术团队常态化到田间地头传授种植樱桃的科学方法。

科学管理 从“望天收”到精细管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对更高品质的追求,过去那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同样一亩樱桃园,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效益肯定更高。”司永涛说,过去,村民习惯沿树盘挖沟撒复合肥。肥料集中,毛细根有被“烧”伤的风险,树越种越弱。樱桃从开花到采收仅40多天,复合肥需10多天转化,等肥效上来,果子已快采完。

王斌龙团队推广不挖坑施肥技术。该技术借助滴灌或微喷设施,使肥水同步、均匀入土。村民说:“用了新方法,果子硬度更高、光泽更亮、个头更大。”

不仅在陈坪村,铜川各樱桃产区从源头抓起,引导果农推行果园标准化生产管理,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病虫绿色生态防控、水肥一体化管理等配套技术。当地制定实施了陕西首个大樱桃地方标准——《铜川大樱桃生产技术规程》,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办法,扶持创建了一批“最美樱桃园”和优质水果示范园。

铜川市新区农业农村局组织购置智能喷药机、智能除草剂、智能开沟机等智能化设备,以樱桃主产村为单位,优选具有丰富樱桃种植经验的技术人员组建一支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为农户提供半托管和全托管服务,减少人工成本,推动农机服务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度融合。

专家驻村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铜川支持引导樱桃种植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简易防霜、避雨棚建设,扩大设施樱桃种植规模,增强防灾能力。陈坪村也发展了200多亩设施樱桃。

“然而,设施樱桃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村民露天樱桃种得多,一到设施樱桃就抓瞎了。王博士的到来解决了村民的难题。村上安排专人看管大棚,按照他说的方法尝试。”司永涛说。

“通过设施种植,我们可以让樱桃从2月到6月不间断上市。如果管理得当,一亩地有望收入10万元。”司永涛说。

王斌龙团队的办公点就设在铜川大樱桃交易市场旁。目前,铜川市委市政府正加紧建设专家活动基地。

“我们团队准备和铜川市果业发展中心专家一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育适合铜川的砧木和新品种,进行系统化的栽培技术传播,让铜川的樱桃能吃出芳香的味道。”王斌龙说。

目前,铜川大樱桃正着力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当地强化科技研发攻关,加强与科技型企业合作,集成完善标准化生产主推技术,围绕主栽砧木、主栽品种,加大樱桃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樱桃技术服务体系,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培育,加强协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14年,铜川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了全省首个综合类果树试验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铜川果树试验示范站,先后选育并审定樱桃新品种9个,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2022年,西北五省区唯一的樱桃类试验站——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樱桃铜川综合试验站在铜川设立,致力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司永涛说:“有像王博士这样的专业人才对我们的樱桃产业进行系统化、长期的跟踪管理,我们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陕西日报记者:赵杨博)

(原载《陕西日报》2025年10月14日11版)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