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重要载体和抓手,依托全省首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印台农高区),聚焦科技人才下沉、产业技术赋能、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普服务普惠,构建“政府引导+人才支撑+平台赋能+全民参与”的科技兴农新格局,推动科技下乡工作从“短期帮扶”向“长效赋能”转变。
促人才下沉一线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以前学技术靠‘看别人做’,现在专家从基础理论到手把手实操讲解,我们也成了果树技术员。”宜君县五里镇贺塬村果农们高兴地表示,市园艺工作站专家陈瑞光、杨亚丽长期扎根贺塬村,推广《苹果枝干轮纹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建立双矮示范园和低质低效园改造基地,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果农的难题,不仅提升了苹果品质,也为村子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2024年,市科技局精准选派45名“三区”科技人才,服务覆盖耀州、印台、宜君三区县的23个农业主导型乡镇,通过“陕西科技特派员云平台”实现人才与产业高效匹配,以三方协议明确服务目标,全年推广新技术37项,为全市乡村发展筑牢了人才根基。
依托“三区”人才专项计划,2024年全市组织6名技术骨干赴杨凌参加省级专业培训,推荐4人参加苏陕协作农业科技人才提升班,并积极引入国家级线上培训资源。同时,围绕苹果、中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在全市开展专题培训80余场,培养基层技术骨干300余名、农户8000余人次,带动农户实现增收94万元。
强技术推广赋能 激活特色产业新动能
“过去靠天吃饭,亩产不到600斤,现在种上‘铜麦6号’,旱地亩产突破900斤!”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种植户高亚峰看着沉甸甸的麦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凭借抗旱、抗病、高产的特性,“铜麦6号”以亩产766.42公斤创陕西省旱地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最高纪录,已成为黄土旱塬地区的“明星品种”,在印台区推广面积达10万亩,农户亩均增收300元以上。
2024年,印台区依托周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全省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高区),其以畜牧业为主导,形成育种、苗木、畜禽、蔬菜、特色水果、休闲观光六大农业板块。同时,依托农高区优势,培育科技型涉农企业集群。目前,已建立“青砧、铜麦、生猪”三个研发中心,累计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入库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7家。
建科创平台体系 推动成果高效转化
2024年4月,周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省级农高区,成为全省首个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器”,并入选秦创原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
同时,全市积极承接“三项改革”成果转化,将其作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全面转型的战略支点。王益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苹果、花椒、中药材等技术培训70余期,覆盖2400余人次,提供技术指导600余次。
国际合作迈出坚实步伐。“青砧”作为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例无融合生殖苹果砧木,自2013年推广以来,以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早果丰产等特性,获得了业界高度认可与果农广泛好评。2024年3月,铜川6000株“青砧”种苗成功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建成50亩青砧矮化苹果综合试验示范园,为我国矮砧密植技术走向中亚提供样板,显著提升了铜川农业科技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影响力。
优科普服务惠民 激发乡村创新活力
市科技局联合市科协、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以“科技活动周”“科技之春”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区县开展苹果、核桃、中草药种植和生猪养殖等培训,让科普助农在田间地头扎根结果。
同时,围绕“印台苹果锈病防治”“耀州果蔬菌种植”“宜君核桃提质增效”“新区大樱桃种植”等特色产业需求,开展精准技术培训服务,通过邀请市果树试验站、农科所专家现场培训,讲授设施种植避灾、科学施肥提质等实用技术,向农户发放修剪工具,切实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痛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智慧动力。
如今,在我市乡村大地上,科技下乡成果随处可见,科技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盼头。(记者: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