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把科技“种”在土地上

农技下乡助力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08:3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富民强农政策、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创新等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融合,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富民的特色路径。

农业科技创新 锻造乡村振兴“硬实力”

以科技之火,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近年来,我市锚定“种业振兴”与“技术突破”双目标,以“铜麦6号、青砧苗木、循环农业”三张名片为核心,持续擦亮农业科技“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筑牢技术根基。

在种业研发领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审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以亩产766.42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纪录。目前,我市已启动“旱地小麦繁育中心”与旱作种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后续选育的“铜麦8号”“铜麦9号”“铜麦12号”新品种正稳步推进试验,“铜麦11号”新品种进入审定程序。截至目前,这些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2200万亩,年均推广增幅超18%,成为旱地小麦产区的“增产利器”。

苹果产业更红火,村民的日子更兴旺。立足苹果产业优势,我市引进并二次研发的优良砧木“青砧”,成功攻克无支架矮化栽培技术难题,获得我国首个该领域发明专利。同时,建成全国首家育苗工厂与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规模超20万亩。2024年,更实现陕西苹果种苗首次出口,让“铜川技术”走向国际市场。

在农业技术创新层面,绿色循环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发的生物质生化裂解生物工程技术,转化落地为4项省级农业主推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28.8万亩。该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与废弃物利用难题,实现“减肥、减药、减膜”土壤生态修复和作物产量品质提升的双重效益。此外,围绕该项技术研发配套的工艺、设备、技术等,已获5件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移动式快速粪污处理和液态有机肥生产一体化设备”为省内外提供了“铜川方案”。市农科所还在远缘杂交育种、特色作物栽培技术上取得突破,选育出60余种保健玉米亲本材料,组织制定的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地方标准发布,为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基层农技推广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农技专家下沉到田,“铜川方案”写在大地上。我市围绕粮油果生产,制定贴合实际的生产管理指导意见,积极组织农技人员进镇入村到场下田,面对面、手把手将增产、提质、增效等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群众懂技术、会生产、能致富。定期开展粮油苗情、土壤墒情、产量调查,运用专业技术与科学方法,精准监测作物生长态势,及时发布墒情监测报告,构建了从“监测到指导、从技术到示范”的粮食生产服务体系,为区县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指导,有效提升了农民科学种植水平。

在队伍建设上,我市以县域为单位,打造“公益农技队伍+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的协同推广格局,聚焦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苹果、樱桃3大优势产业和生猪、青砧、中药材3大特色产业等,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6339人,认定创业创新带头人811人、乡村振兴“头雁”132人,13人获评陕西省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在服务落地中,常态化开展“百名农技专家送技助春耕”“科技下乡”“科技之春宣传月”等活动,组织农技专家、高素质农民、“土专家”深入镇村,年均培训指导超8万人次,精准解决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应用等实际问题。印台区更通过校地合作,打造8家省市级专家工作站、20个产业技术服务站、9个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将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深度绑定,显著提升区域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真正让农技服务从“纸上”落到“地上”。

富农产业发展 激活乡村增收“新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我市紧扣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推动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让农民在产业升级中增收致富。

2024年全市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喜获“二十一连丰”。果业领域,推广苹果“三新”建园模式,累计建成5万亩生态基地、21个高效示范园,“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果树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优质果树苗木900万株以上,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畜牧业启动实施百万羽蛋鸡项目、陆基高位圆池设施渔业,印台区获评全省畜禽肉类(蛋鸡)产业链典型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建成了彭镇中医药产业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年生产食用菌1100万棒,产量达到8000吨以上,还建成了日烘干4000斤鲜菇生产线以及年产300万瓶的香菇酱生产线。

在产业融合与服务体系建设上,我市打造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秦创原铜川农业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园落地见效,同时创新“一村一企业、一镇一站点、一业一协会”模式,实现359个行政村经营主体全覆盖、涉农镇办农事服务站全覆盖、优势产业协会全覆盖,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此外,我市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目前已完成智能决策、数字农田、为农服务、产业振兴、果蔬冷链5个应用场景建设,搭建了蛋鸡产业、冷链资源、乡村治理等数智化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农业数字产业化、可视化和共享化。同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培育43家农家乐、20个乡村民宿,推动“农业+文旅”不断融合。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加4084元,增幅达36.9%,农民增收步伐持续加快。

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技服务精准落地到富农产业发展,我市通过科技、服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正稳步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记者:冯青)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党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