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金红色文旅小镇,红色教育、康养休闲、冰雪旅游多业态的旅游产业加速发展,让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通讯员 仇少奇摄
红彤彤的苹果不仅象征着果农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本报记者 张红摄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农村公路,如同连接城乡的纽带,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更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让乡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张红摄
新区坡头街道长命村的花椒林一片火红,椒香弥漫山野。椒农捧起红艳艳的花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本报记者 张红摄
社区工厂如繁星散落在各个乡村,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难题,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本报记者 郭颖摄
合理的功能布局、品种多样的休闲场所、按时按点的热乎饭……在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幸福院里,说起这里的生活,老人们都有说不完的“幸福故事”。 本报记者 张红摄
王益区王家河街道组织村民学习手工编织,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本报记者 张红摄
晨雾将宜君的梯田渲染得若隐若现,勾勒出一幅苍茫而神秘的画面,令人心驰神往。 通讯员 张大龙摄
秋日的乡村,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山间坡地,颗粒饱满的花椒缀满枝头,如红色绸缎在青山间铺展;果园深处,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干,映得果农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社区工厂里,缝纫机“嗒嗒”作响,村民们手脚麻利地赶制订单;乡村文化小院内,孩子们挥毫泼墨,在书法练习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幸福院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或下棋消遣,或闲话家常,一句“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心”,道出了心中满满的幸福感……
乡村是根,是丰收的沃土,是安居的乐园,更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基石。“十四五”以来,铜川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实干笃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不断壮大,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农村公路、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工程落地见效,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一个个彰显“秦风铜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不仅为铜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更让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风好正是扬帆时,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站在新起点,铜川将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创优争先的劲头、真抓实干的担当,继续在产业振兴上谋突破、在生态宜居上出实招、在农民增收上见实效,奋力擘画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让这片土地上的幸福故事不断续写新篇。(记者: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