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区电动车充电难,反映后没多久,社区就协调安装了充电桩,现在再也不用扛着电池爬楼了!”家住印台区城关街道鑫光社区的居民张女士,提起社区党组织解决的民生难题,脸上满是笑意。这温暖一幕,正是我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缩影。
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部署以来,市委组织部聚焦打造中小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样板,以铜川先锋行动为牵引,拓展提升“红旗经验”,全域推广“锦园模式”,大抓基层、强基固本,聚力增强村社党组织“两个功能”,广泛凝聚基层善治合力。
强政治引领 把准治理“方向盘”
“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看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强不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市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村社一线,围绕物业管理、矛盾调解等治理难点堵点开展专项研判,以“穿透式”调度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建立“调研必访、抽查必看”工作机制,细化34条落实措施,让治理目标更聚焦、推进更有力。如今,全市一类村社党组织占比达41%,三类党组织降至5%,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愈发凸显。
为民服务,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我市435个村社党组织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结合“千问千答解民忧”活动,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印台区城关街道鑫光社区构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将辖区划分为33个微网格,网格员累计走访居民1400余户,收集诉求60余条,成功解决小区充电桩建设、垃圾清运等民生问题30余件。“党员就在身边,有事随时找得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安全感。”社区居民的心声,道出了党群关系的“零距离”。
固组织根基 织密服务“一张网”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连着民生福祉。我市从乡村振兴、便民服务、多元共治三方面发力,让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堡垒”。
在乡村振兴战场上,我市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印台区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曾是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驻村第一书记姜兴健到任后,带领村民锚定连翘产业,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力,打造“连翘全产业链”。2024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目前,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30%,3个村成功创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
在城市社区服务中,示范引领优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红色代办等举措,做实“双报到”工作,市级机关接单实事项目375个,在职党员开展微服务7500余人次。新区咸丰路街道绣园社区创新“绣华联盟”党建联建模式,联合物业、辖区单位建成9个网格党群驿站,组建由社区工作者、维修员等组成的专业服务队伍,常态化提供7类便民服务。“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在驿站就能搞定,太方便了!”绣园社区居民李大爷的感慨,是社区服务效能提升的真实写照。
建过硬队伍 锻造治理“先锋队”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我市聚焦农村、社区、党员队伍三支力量,打造一支靠得住、顶得上、过得硬的铜川先锋队伍。
农村一线,“头雁”导师帮带、雏雁计划、四乡人才回引三项举措同步推进,第一书记产业联盟成效显著。王益区黄堡镇新乐社区党委主动“牵线搭桥”,与邻村李家沟村、新村建立农产品直供合作机制,既解决了社区居民“买菜难”,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实现“村社共赢”。
社区治理中,我市开展居民小区党组织建设集中攻坚,“一小区一档”厘清家底、盘活资源,200余个网格党组织实现实体化运行。王益区红旗街街道川口社区党委书记李菊样打造的“益小光驿站”,集谈心说事、民情收集、纠纷调解、帮办代办于一体,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成为社区治理的“暖心驿站”。
党员队伍培育上,创新推行“讲学展树”立体培育模式,选树32名“担当作为好书记”,开展“头雁”擂台比武,让党员干部学有榜样、干有目标,聚力打造靠得住、顶得上、过得硬的铜川先锋队伍。王益区王家河街道柿树沟社区党委书记贺占宁,将“党群服务站建设”列为“书记项目”,把社区6类45项便民服务延伸到小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压奋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为建设幸福铜川注入更多力量。
(记者: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