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五年间,从“厕所革命”到垃圾治理,从污水管控到村容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成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不仅改写了传统乡村的卫生面貌,更重塑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在收官之际,我们既要肯定成绩,也需直面挑战,以更大决心与智慧推动整治工作从“阶段性攻坚”转向“长效化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自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污水治理率稳步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区县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出生态宜居与经济活力并存的美丽乡村典范。更重要的是,整治行动深刻改变了农民观念,卫生意识与环保理念逐步扎根乡土,为乡村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整治工作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部分乡村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问题,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长效运维机制,导致设施闲置或损坏;部分村庄因资金短缺、技术薄弱,整治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此外,农民参与度不足、传统习惯与现代化治理的冲突,也制约着整治成效的巩固。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绝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需要制度保障、技术支撑与群众共识的系统工程。
在收官之年,持续推进整治提升需聚焦四大方向:一是强化制度与投入保障。地方政府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运维资金保障机制,探索市场化运维模式,确保“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住”。二是深化农民主体作用。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奖励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将人居环境维护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三是推动治理智慧化升级。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农村人居环境监测平台,实现问题精准识别、资源高效调配,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四是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与群众监督,确保整治成果不反弹,为后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筑牢环境根基。(郭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