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提升文化供给质效 全面建设文化强市

——我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综述之三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7 09:0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渭北高原南缘,铜川大地的文脉深沉而磅礴。

打开铜川文化相册,党的理论宣讲声声入耳、文化遗产保护焕发新生、非遗活态传承绽放光彩、公共文化提质增效、文艺双创攀峰竞秀、国际传播“爆款”频频……一系列丰硕的文化成果如潮涌现,呈现出铜川在新时代背景下深耕文化强市建设的坚定步伐。

面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新的使命任务,铜川全面系统推进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效果如何?

近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全面实施“文化+”战略,围绕“六大方面”“六项工程”,奋力实现文化发展“六个新提升”。规划将以10年为期,系统谋划、聚力攻坚,推动铜川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以文立心,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实现新提升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思想的引领。在铜川,党的理论宣讲如何真正做到声声入耳、深入人心?

“新思想润铜川——党的声音进万家奋楫扬帆谱新篇”基层宣讲余音不绝,“照金精神 红色美育”大思政课展演走出铜川、影响广泛,《今日短论》栏目评论锐利、来稿踊跃,铜川党史研究亦硕果频出。

这些成效源于我市深入实施理论武装铸魂工程:通过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宣讲与社科研究成果转化,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全面唱响了“新思想润铜川”宣讲品牌,成功打造了如“照金精神 红色美育”大思政课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评价高”的群众宣讲品牌。

以文培元,历史文脉赓续传承实现新提升

赓续历史文脉,绝非空喊口号,它贯穿于考古发掘的尘埃之下、体现在遗产保护的细微之处、更涌动在活态传承的生命之中。

“没想到煤矿还能成为‘博物馆’。”来自西安的游客赞叹王石凹煤矿遗址的华丽转身。

“太震撼了,数字化互动让我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代窑工对话。”耀州窑博物馆焕新升级,多媒体、多元化展陈方式赢得游客连连称赞。

“农民画真漂亮,能设计成包装袋、铅笔盒……”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宜君农民画成为校园“新宠”。

从文化遗址的系统保护,到文博场馆的社会教育;从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到革命文物的高质量展陈,历史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口说话”。我市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推动文化古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村落得到全面、系统保护。同时,持续深化考古发掘与历史研究,完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精心打造“非遗+艺术”“非遗+旅游”等特色活动,大力促进非遗与教育、科技等多领域融合创新。

以文兴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

秦腔戏《照金这片天》、话剧《唱支山歌给党听》、文学作品《柳公权传》、电影《马咀是个村》、音乐剧《千金方》……一批批“铜字号”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从最初“叫得响”,到逐渐“传得开”,直至最终“留得住”。

耀瓷文创园、彭祖药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成为铜川崭新的城市名片。

我市围绕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推进金融赋能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四大方向,认真落实《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坚持“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文化+政策支持”的融合模式,培育出一批技术升级、业态创新的文化企业,有效推动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了以文润城、文化引领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以文化人,文明新风培育成果成效实现新提升

走在铜川城乡大地,文明新风拂面而至:公交车变身浪漫婚车,老人跌倒众人相扶……“好人之城”处处绽放文明芳华。

城市书房“不打烊”,剧场戏台好戏连台,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全面提升、功能日臻完善。

文艺小院活动忙、公益电影送温情、精品剧目进基层……优质文化资源持续输向城乡角落。

如今在铜川,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阅有场所、演有舞台、学有场馆。

文明城市,正成为人们心之所向的美好家园。我市深入实施文明新风培育工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持续选树礼遇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擦亮了“德润铜川·好人之城”品牌。同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精心打造了“诗画铜川”“典藏铜川”等群众文化品牌;依托铜川剧院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回应群众文化新期待,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润泽城乡、惠及于民。

以文传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实现新提升

“乌兹别克斯坦陶瓷产业与耀州瓷合作前景广阔,真是不虚此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人权中心第一副主任吉拉巴耶夫看好耀瓷产品的前景。

“这里窑火千年不熄,我一定会推荐朋友和同事都来陈炉看看。”一位驻华外交官探访陈炉古镇时由衷地赞叹。

一次次真切的称赞、一场场自发的推介,正不断放大铜川的国际声音,让这座城市的名字传得更远、更有分量。

我市注重实施舆论引导强音工程,按照全省“一朵云、一张网、一盘棋”的部署,通过推动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起“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分发”的现代传播体系,让铜川多渠道“发声”。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强化议题设置,持续提升在中省权威媒体的发稿量与影响力,“爆款”产品频频涌现;同步构建国际传播账号矩阵,精心策划对外传播内容,以更生动、更国际化的表达,推动铜川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以文赋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实现新提升

铜川书画院里名家授课座无虚席、陶瓷工艺大师亲传技艺带出一批新秀、“吾铜引凤”计划成功吸引多方文化英才扎根铜川、退休名家创办黄堡书院成为文化新地标、乡土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大放异彩……铜川正以空前力度,广泛吸纳和培育各类文化人才。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是推动文化创新、引领时代风尚的核心力量。为了抓住这一核心,我市多措并举,积极引导铜川籍文化名家回归故里,建立“师带徒”“带薪学徒”等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每年举办“铜川文艺大讲堂”系列培训,邀请中省艺术名家开展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等多门类艺术辅导,不断深挖和培育本土文艺人才。同时不断优化培训体系,提升人才专业能力,现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精湛、老中青有序衔接的文艺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持续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铜川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系统实施文化强市“六大工程”,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理论铸魂到遗产振兴,从文艺攀峰到文明润城,从国际传播到人才汇聚——铜川不仅延续千年文脉,更以开放、融合、创新之姿,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新篇。未来,铜川将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让深厚文化底蕴成为赋能城市发展、滋养百姓生活的磅礴力量。

(记者:张梦焕)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