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交出“千万工程”亮眼答卷

铜川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乡村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2 09:0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八月的铜川,草木葱茏,万物竞秀。
  记者走进我市创建成功的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和正在创建的村庄,只见道路整洁、屋舍俨然,绿树红花掩映间,净美有序的乡村新貌跃然眼前。与村民们促膝长谈后,记者更感受到了文明乡风浸润下的和谐氛围,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融共生。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市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彰显秦风铜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始终将“千万工程”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号工程”来抓,出台“千万工程”四年行动方案作为总领,制定粮食安全保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发展、市级重点村管理5个文件强化指导,细化20多个行业政策具体支撑,建立了“1+5+N”政策体系。
  同时,聚焦乡村全面振兴“一条主线”,分年度科学制定重点任务、示范村建设、村村提升“三张清单”,建立市级领导和市级部门包抓、工作专班全面统筹、“四讲四比”现场推进、“月调度、季督帮、年验收”强化管理“四项机制”,实施乡村风貌提质、乡村建设提档、乡村产业提级、农民收入提升、乡村治理提效“五大行动”,形成了“1345”工作模式,构建起党委政府带头抓、工作专班强力抓、行业部门协同抓、区县镇村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各村在发展过程中把“塑形”和“铸魂”同步推进,因地制宜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探索出了“形神兼备”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的铜川乡村,村容村貌美丽整洁、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乡村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净美有序绘就乡村新风貌
  秋风送爽,葡萄飘香。
  记者沿着干净宽敞的乡村道路来到印台区印台街道崖尧村,路两旁的苹果园里硕果累累,美不胜收。各家各户门前棕黄色的葡萄架上,结满了红色的妮娜女王和绿色的阳光玫瑰,像一颗颗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崖尧村是全市第一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该村在创建过程中因地制宜,将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建成农耕体验园和小花园,村民既可以种花植绿,又能种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村里统一围驻栅栏进行美化,引导村民发展富有特色的庭院经济。
  同时,崖尧村还是印台区法制宣传教育中心。村上精心制作了相关法制法规知识展板,既扮靓了村内环境,又能让村民学习实用的法律知识。
  村民从净美有序的人居环境中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和美乡村也为村民带来了收益。
  村民张牛由衷地感叹:“如今,各种风景树随处可见,道路也干净平坦,我感觉村子就像个公园。城里人来了把咱的菜园子当风景看,走的时候还顺带买点农家菜。我们卖了菜,他们体验了采摘乐趣,这是双赢的好事。”
  “每家每户门前这些葡萄,管得好的一年能卖三四千块钱呢,一般的也能卖一千多块钱,够大多数人一年的水费和电费了。”崖尧村党支部书记苏战成介绍。
  村民史丁旺管理葡萄很拿手,他在抖音里发布视频并配文:“忙时果园除草,闲时葡萄架下喝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惬意!”这是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我市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给群众带来的福利。
  从崖尧村南下,循着桃香来到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只见沿线的桃园硕果累累,巷道两旁的花儿姹紫嫣红。
  在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过程中,孟姜塬村坚持“先洗脸再化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的思路,在村道沿线修建了花坛、栅栏,进一步美化村庄环境,使村里“院墙变画布、空地变花园”,让人一进村就像进入了旅游景点。
  今年7月,王益区首届“桃BA”篮球公开赛在村里举行,孟姜塬村净美有序的村容村貌、“体育+农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很多游客印象深刻,他们表示,来年还要到这里旅游。
  乡村风貌提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铜川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培育、文化传播相结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颜值”与“内涵”并重的范本。
  2023年,我市成功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1个。2024年起,全市每年确定50个村,分别建设“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市级重点村,其他村以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每年办成一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实事,推动全市359个行政村全面提质升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特色农业激活振兴新引擎
  养鸡场里,工人正忙着搬运鸡蛋;玉米地里,农民正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促进玉米生长……在宜君县棋盘镇黄埔寨村,记者感受到了蓬勃的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咱们村的年轻人比其他村要多,因为村里产业多,年轻人留在村里能挣钱。”黄埔寨村党支部书记姜超恒告诉记者。
  有啥产业呢?
  全村人均种植玉米15亩以上,这是宜君农民的主导产业。
  谁说只有出去打工才能挣到钱,现在村里生活环境这么好,把地种好了一样有可观的收入。
  村民姜文峰家里人多,光玉米就种了120亩。因为自家地多,他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等农用机械。“每年除了给自己收种之外,我还给村民种地,闲了开着农用机械到蒲城、富平等地去挣钱。”
  除了种地,村上还有养鸡场、奶牛养殖场和有机肥加工厂。
  自从养鸡场建起来后,55岁的鲁喜梅就在场里上班。“我上个坡就到场子了,下个坡就回到家了,一个月能挣4000元左右,这么好的事到哪里去找。”养鸡场常年用工将近30人,年劳务支出近40万元,为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搭建了平台。
  2024年,黄埔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4万元。
  现在,村上正着手准备成立农机服务队,计划组织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到邻近的区县和地市挣钱。“前一阵,我们已经去延安市黄龙县界头庙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学习了。农机服务队运营后,不仅能最大程度地服务村民,村集体经济也多了一笔收入。”姜超恒早在心里算好这笔增收账了。
  不光是黄埔寨村,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吸引着青壮年劳力回村创业谋生。
  耀州区关庄镇柏树塬村的主导产业是苹果,村里很多年轻人不光种苹果、卖苹果,还当起了苹果经纪人,不但收购本村的苹果,还在整个关庄镇以及周边镇区收购,同时销售相关农资。
  80后苹果经济人杨秋娟就是典型代表。她家有6亩苹果园,一年至少收入6万元,她还收购苹果、卖农资,一年收入很可观。“村里像我一样的苹果经纪人有很多,大家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杨秋娟笑着说。
  柏树塬村党总支书记齐昌介绍,村里一大半人都在从事农业生产。2023年,村里苹果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近百家,占了全村的四分之一。“现在,村上提倡大家更换新优品种,搭建防雹网,村集体也建了秦脆和瑞雪示范园,今年长势相当不错。”
  黄埔寨村和柏树塬村以产业兴旺为根基,以集体经济为纽带,以在地就业增收为抓手,有效破解了人才外流困境,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记者从市“千万工程”工作专班了解到,全市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均有2至3个能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这些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良好,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其中,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产业的发展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治理焕发文明新气象
  新区咸丰路街道野狐坡村正在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记者来到村里时,恰逢村上举行第十一届大学生系列表彰活动。
  在喜庆的锣鼓声中,村干部们把写着“向大学生学习、向家长致敬”的红色横幅悬挂在今年考上大学的学子家门楼上方。随后,为学生家长戴上大红花,为学生送上助学金,并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到村史馆参观,观看村子发展专题纪录片,大家座谈交流,畅谈未来梦、畅叙桑梓情。
  大学生文欣妍在座谈交流时说:“感谢村子给予我们的奖励,这份奖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对我们精神上的大力支持,我将带着村上这份激励好好学习,学成之后回报家乡。”
  村民张亚静高兴地告诉记者:“村上接连十几年表彰考上大学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崇文重教的文明乡风。各家各户都在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村上考上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加。”
  不仅如此,每年儿童节和教师节,该村“两委”干部都会到村内仅有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对师生们进行慰问,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为教师们送上慰问金。
  每年春节,村上都会组织开展文艺表演,邀请高龄老人坐在重要位置观看并对他们进行慰问;每年重阳节请全村老人吃饭;每天在村幸福院为弱势群体免费管一顿饭;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如今,全市很多村都在根据村情实际探索乡村治理好办法,在各项村级活动中弘扬文明乡风。
  宜君县棋盘镇黄埔寨村实行的“大树下议事”模式,让村干部及时了解村民需求、化解村民矛盾,架起干群连心桥,村民把村干部当成了自家人。
  村民鲁喜梅告诉记者,村里民风淳朴,村干部和群众关系特别和谐。这些年来,村民家里遇到任何急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村党支部书记姜超恒打电话,他总是随叫随到,开着私家车带着大家去办事。
  各村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持续的文化浸润和教育引导,在村民中形成了文化认同和道德共识,不仅有效推进了移风易俗,更激发了村民的主体性和参与热情,实现了“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的有机统一,为乡村善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深厚的情感基础,激活了乡村治理新动能。
  野狐坡村村民文建波自豪地说:“村子在乡村治理方面的暖心举措,把全村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了一起。”
  在“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过程中,全市各村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持续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让文明新风走进千家万户,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强劲动力。
  从“环境价值转化”,到“集体经济驱动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再到“文化认同治理”,我市各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用实际行动探索出一条“塑形铸魂并举、强村富民同步”的乡村振兴铜川路径,奋力绘就出一幅“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和美乡村画卷。

(记者:董唯韦)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