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上,非遗表演引得市民驻足叫好。
三秦四季,大美铜川。夏日的玉华宫内,避暑的游客在历史文化与清凉山景间流连忘返;薛家寨上,提升后的展陈让红色故事更加震撼人心;夜幕降临,阳光广场大舞台灯火璀璨,人流如织;遍布城乡的城市书房和文化小院里,市民们享受着阅读与艺术的静谧时光……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共同绘就了铜川市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新画卷。
项目引领 产业根基更加坚实
产业要腾飞,必须先强筋骨。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铜川市引客入铜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围绕精心规划的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群,全市上下“一盘棋”,谋划、储备了多个前景广阔的重点项目。如今,玉华宫景区一批崭新的文旅设备投入使用,体验感大幅升级;薛家寨1—4号寨通过现代化的展陈手段,让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变得更加可感可触;溪山胜境景区,成功打破了旅游的季节性瓶颈,让“淡季不淡”成为现实。
扎实的投入结出了硕果。截至目前,铜川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镇24个。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等一批“国字号”“省字号”金字招牌花落铜川。这些闪亮的名片,共同构筑起铜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让其发展后劲十足。
市场激活 引爆文旅消费热点
如何让更多人知道铜川、来到铜川、爱上铜川?铜川市的答案是:精准营销,主动出击。
市文旅局紧紧盯住线上旅游平台(OTA)和线下旅行社两大关键渠道,精心打造了贯穿全年的“HI四季 趣铜川”主题营销品牌。围绕这一主题策划文旅活动和促消费措施600余项,58条精品旅游线路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据了解,今年文旅部门积极践行“走出去,请客进来”的策略,带着诚意和优惠奔赴甘肃、河南、山西等关中平原城市群重点城市,举办了9场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并与多家旅行社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
市场的回应是热烈的。上半年,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旅行团,以及来自上海等国内重点城市的旅行社团队纷纷来到铜川,感受铜川的魅力,客源市场的半径显著扩大,铜川文旅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今年6月,铜川文旅资源推介会上,新加坡旅行社代表授予我市“东南亚地区入境游核心旅游目的地”称号。
“知道话剧《白鹿原》要在铜川剧院上演了,我立马就买了票,今天还是第一次和家人一起看话剧,演出很精彩,而且票价很实惠,希望能多引进一些好的剧目。”8月8日晚,刚看完话剧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文化市场的消费潜力同样被深度激活。铜川剧院通过市场化运营改革,实现了常态化演出。一场场音乐剧、话剧、儿童剧等高雅艺术演出在这里上演,配合阶梯式惠民票价,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以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文化大餐”。25场高品质演出,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悄然培育着一个繁荣、活跃的文化消费市场。
服务惠民 文化雨露滋润心田
近日,“钩针绘蜜图 巧手织鲜果”手工公益课堂在新区绣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非遗体验室里开展,居民们沉浸式体验传统钩织的魅力。
在铜川,像这样的新型文化空间有很多,市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满足,今年3月4日,我市文化小院建设实践受到《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关注报道。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采用新建+置换+盘活的方式,对市区文化场馆进行全面统筹,市级“美、文、图、博、非遗、剧院”设施齐全,现有各类文化场馆60个,城市书房、便民书屋、文化小院等新型文化空间10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域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便捷高效。
如今,除了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活动,还探索推出“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服务模式,变“我送什么你看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我送什么”,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年均举办900余场艺术培训、550余场展览展示、270余场讲座,线上“学才艺”课程,以及连续两年的春节社火巡街、持续32届的消夏广场文化活动……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市民绽放的笑脸和充盈的内心。“铜川有戏”、“360°看铜川”、药王山庙会等活动更是荣获陕西省首批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铜川文化现象”。
一个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服务更加优质的铜川,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记者: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