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山雨欲来,防汛形势如何?将采取哪些应对举措?市水务局闻“汛”而动,向“雨”而行,打好防汛“主动仗”,织密防汛“安全网”。
预警升级:从“人防”到“智防”的精准突破
山洪防御,一直是铜川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与难点所在。铜川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过渡带,七成面积为川道,地形复杂,山洪灾害危险区多达176处,极高风险区10处,高风险区45处,涉及1.44万名群众。
7月26日,在耀州区照金镇秀房沟,河道巡查员安广广的手机不时响起预警提示音。这条全长10公里、流域面积50.9平方公里的河道,串联着秀房沟景区、秀房沟煤矿、薛家寨景区和田峪村四个山洪灾害防御主体,是全市176个山洪灾害危险区中的重点防控区域。
“现在预警信息能精确到户,有了这个,我们就像多了双‘千里眼’。”安广广指着手机上的山洪监测APP说。耀州区水务局局长安太平打了个比方:“就像中医‘治未病’,雨还没下,‘防御网’已经张开了。”
“我们手机上能收到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的提示短信,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明确关键环节责任人,当雨量达临灾预警值,或者夜晚风险隐患难以研判时,一律实施转移。”安太平说。
这套由省水利厅创新提出的“双预警、双叫应、双转移、双反馈”机制,实现了从“市—县—镇—村—组”的五级联动,确保预警信息穿透“最后一公里”。
据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杨会蒲介绍,今年全市已发布防御提示信息2285条,提前转移群众159人,排查整治隐患64处,开展防汛演练134场次,实现了“零伤亡”,让预警响应形成闭环。
科技赋能:构建防汛“智慧大脑”
暴雨来去匆匆,如何让数据“跑”在洪水前?7月29日,走进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70个监测点像星辰般闪烁。工作人员轻点鼠标,63处山洪沟道的实时画面即刻呈现。“一网统管”构建山洪灾害风险实时监测监控数据库,为预警提供关键依据。
“洪水来了!快撤!”6月24日的全省山洪灾害防御景、矿、村联防联动演练现场,预警员马小军在新型终端上一按,沟内7个高危点同时响起警报。
参与演练的村民王茂林说:“以前总觉得山洪离我们很远,通过演练才知道提前撤离有多重要,也清楚了该往哪里跑、怎么避险,撤离路线就贴在我家门后,连帮扶干部电话都印在上面。”
“作为生产企业,地处山洪灾害危险区,感谢市水务局为我们安装的山洪灾害水位报警器,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在秀房沟煤矿,山洪防御责任人张野感动地说。
“过去叫应要层层打电话,现在‘云喇叭’直接到户。”杨会蒲介绍,市水务局在照金镇建设了2处山洪灾害多要素监测站,建设了三维可视化淹没预演模型,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为沟口67户居民安装入户报警设备,打造了集监测、预警、调度于一体的智慧防汛系统。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平台还融合了气象、水文、水务部门的监测资源,初步实现了调度指挥自动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整体监测预警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责任闭环:织密群防群控网络
在印台区陈炉镇,山洪灾害危险区每户群众门前都贴着一张“明白卡”,每张明白卡都标注着四个责任人:行政责任人、监测预警责任人、转移避险责任人、安置管理责任人,就像给每个危险区上了四道保险。
“我们紧扣‘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确保暴雨来临时,每名群众都知道往哪跑、跟谁走。”副镇长薛晓波说。
今年汛期来临之前,我市逐级落实361名河湖库坝责任人,266名特殊人员“一对一”帮扶责任,建立3300余人的包保干部队伍,组建21名专家和33名党员突击队组成的应急力量,共同织就群测群防大网。
7月26日11时37分,北洛河洪水洪峰从延安洛川县交口站咆哮而来,以最大流量2630立方米/秒,平稳过境铜川宜君县吉士堡,这就是对铜川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沿岸群众防御能力的一次现场检验。
“防汛备汛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市水务局局长党组书记、局长何建平表示,“将扎实推进山洪沟防洪工程体系和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四预’体系建设,围绕山洪灾害防御‘范围全域化、对象清单化、预警精准化、管控规范化’的目标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通讯员:张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