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铺路” 助力青年人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更关乎着千万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稳定。近年来,市人社部门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创新服务模式,从“家长沟通”破题,以“见习岗位”搭桥,用“专场招聘”铺路,用接地气的就业服务打出“组合拳”,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家乡稳定就业。
就业焦虑从家长破题
“8月我们要开展4场‘高校学子和家长企业行’活动,邀请家长和大学生一起走进我市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秀企业,现场看企业工作环境,听企业讲薪资福利、晋升通道等,通过家长的力量,助力学子留铜就业创业。”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活动?
市人社局工作人员解释,家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信息把关人,做好家长工作至关重要。许多家长对本地企业了解不多,通过“高校学子和家长企业行”这样的“沉浸式就业体验”活动,让他们了解到自己身边也有“高大上”的企业,环境优越,薪资待遇也不差;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收入可观还能陪伴家长,幸福感会显著增强。家长的认同将极大地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校学子和家长企业行”首场活动,市人社部门组织大家走进新材料产业园,实地了解我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状况,感受“家门口”的就业环境。
“让高校学子进企业参观体验”这样接地气的就业服务活动,是人社部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工作任务之一。每年寒暑假,人社部门都会组织大学生走进我市重点企业参观了解,实地感受铜川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人文积淀、创业环境,激发大家来铜川就业创业的信心和意愿。
见习岗位锻造就业能力
7月底,在市政府见习的大学生们走进位于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陕西未来造科技公司、陕西鑫材鼎速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铭帝铝业有限公司,参观企业生产车间,开座谈会畅谈就业意愿。
“这些见习的高校学子大多是大三学生,就业工作就是要靠前服务,让大家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规划就业。”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见习大学生张槿仪表示,以前只是在铜川生活,完全不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参观了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装备制造产业后对铜川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铜川这些年正在创新发展,“如果可以,我希望以自己的能力为家乡企业发展作贡献。”张槿仪说。
近年来,我市将就业见习重心由机关事业单位转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今年征集就业见习岗位3095个,办理见习的638人中有403名在企业见习。
见习生张子豪说,见习让他从学生变成了工作者,感谢见习经历对自己的帮助。
搭建平台助力精准就业
夏日傍晚的新区阳光广场人来人往,市人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把就业宣传点设在人员最密集的文艺活动演出场所附近,为人才招聘增添了“烟火气”,吸引了多名求职者前来咨询应聘。
新区咸丰路街道野狐坡村的王女士找到工作人员说她儿子的情况,孩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上班,去年回来之后就想在家乡找份工作。工作人员耐心地给她登记信息,并为她推荐了几个适合她儿子的工作。
这是人社部门创新开展的“人才夜场招聘”活动,晚上6点至9点在新区阳光广场、荣盛广场等人员密集区举行,为很多群众提供了就业信息。
人社部门还深入重点企业,上门开展政策宣传,精准推荐高校毕业生,送人到企到岗。上半年,17名高校毕业生和宇腾(铜川)半导体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见习意向,其中9人通过招聘和宇腾(铜川)半导体有限公司签约,目前已就业。
去年以来,我市发布了“2024年度铜川市重点产业链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以及“2024年度铜川市重点产业链普通人才需求目录”8期,还发布了“2024年度铜川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专向目录”,各类需求目录涉及企业169家,岗位需求363个,需求人数1450人。
结合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等专项活动要求,人社部门组织全市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及直播带岗活动118场,累计参会单位2094家,提供岗位5.2万个(其中高校毕业生岗位1.8万余个)。(记者:董唯韦)
“登记处”全年无休 让幸福随时“加冕”
7月30日临近中午,市民冯先生忙完手头工作,拽着刚忙完的爱人赶往新区婚姻登记处。“这都快午休了,今天中午能领证吗?”他小声嘀咕着,脚步也加快了不少。
走进婚姻登记处,填表、复印、核对信息……流程走得又快又顺。不到20分钟,冯先生和爱人手里攥着烫金的结婚证,眼里闪着光:“本来还怕来不及,没想到这么顺利。”
记者走访发现,像冯先生这样有同样担忧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对上班族来说,想趁午休时间、周末、节假日领结婚证,曾是件近乎奢侈的事。而如今,新区婚姻登记处的新举措,让这份藏在忙碌里的“仪式感”有了着落。
自今年1月29日(正月初一)新区婚姻登记处迁址花月荟景区以来,这个藏在景区里的窗口单位,开始全年无休对外办公,中午也不休息,打破了“朝九晚五+双休”的工作模式。
大年初三一大早,曾有新人早早等在门口想讨个好彩头,把一整年的好运锁在红本本里;“五一”期间,工作人员为23对新人办理了结婚登记,他们中有民警、医护人员、司乘人员这些轮班制岗位的从业者。“能为这些节假日还坚守岗位的人办理结婚登记,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很幸福。”工作人员张钊笑着说。
今年5月10日起,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全面落地,办理婚姻登记无需再出示户口本的新规为跨地域婚恋群体带来了福音。而新区婚姻登记处的异地办证服务,正是对这一政策的积极响应与细化落实,彻底打破了地域壁垒,让不少因工作而生活在异地的新人告别了“为爱奔波千里”的折腾,享受到政务服务迭代带来的便利。
“以前异地办证要回两三趟老家,不光路上折腾,还要给单位请假,很麻烦。”来自甘肃的李先生、张女士两人已在铜川工作多年,原本计划趁假期回老家领证,如今在新区婚姻登记处一次就办妥了,他们的语气里满是惊喜:“太给力了,不用请假、不用回老家,都不用花钱复印证件,流程比想象中简单多了!”
据统计,新区婚姻登记处迁址花月荟景区以来,已办理结婚登记815对,办理省内登记88对,户口涉及全省各个地市;办理省外登记26对,户口涉及辽宁、天津、河北、甘肃、安徽、河南、山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这份刻在传统里的郑重,正被年轻人以新的方式延续——领证时,他们总盼着一袭汉服妆造。而新区婚姻登记处提供的免费汉服颁证服务,让这份幸福有了仪式感。
“上次领证的时候听工作人员说,咱们这儿有免费汉服妆造服务,我们今天就体验一下。”8月1日10点15分,一位新人正在花月荟花容月貌汉服馆化妆。凤冠轻摇,霞帔流光,眉眼间藏着“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期许,衣袂相携处映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笃定。
当古韵华服遇上此刻的承诺,领证便不再只是手续的完成,更化作一场与千年浪漫的隔空对话,成为往后余生里反复回味的温柔印记。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新区婚姻登记处已是常态。
除了这些特色服务,新区婚姻登记处里藏着的“小心思”还有很多。移步而入,映入眼帘的是婚俗文化展区,“同德同心、如鼓琴瑟、花开并蒂、缔结良缘……”这些承载美好寓意的传统文字,自带温润雅致的气韵,令人赏心悦目;而一顶凤冠的璀璨、近百枚印章的厚重、一张百喜长图的喜庆,更让新人喜不自胜。
一旁的智能排队管理系统、婚姻登记智能自助服务终端让婚姻登记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等候区的书架上摆着《婚姻登记条例》解读手册、免费婚前检查手册,实用又暖心;婚姻家庭辅导室、化妆间、更衣室,让新人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
拾级而上,二楼的颁证厅更是精心布置的“幸福殿堂”。一条红色地毯从入口铺至颁证台,背景墙以热烈的中国红为底,一旁的装饰屏风上,玉兰花苞饱满绽放,两只喜鹊振翅相依……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巧妙构思,都把登记过程变成了一场幸福体验。
新区婚姻登记处主任马妮娜说:“搬到花月荟景区后,我们优化了服务环境,拓展了服务内容,全年无休,免费拍摄证件照、复印证件、提供汉服颁证服务……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加温馨便捷的婚姻登记体验。”
午后的阳光更加炽热,登记处门前的“打卡墙”又迎来了一对新人,他们笑着依偎在一起,拿着红本本比心,留下人生中重要的合影
从打破时间壁垒,到细节处的贴心守护,再到用传统文化点亮仪式感,新区婚姻登记处正以最懂年轻人的方式,让每一份奔赴而来的幸福,都能在这里收获恰到好处的温柔与庄重。(记者:张芳)
多元服务 “养老”喜变“享老”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和老龄事业发展,立足全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实际,加强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水平,一项项接地气的养老服务举措,正让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与安心。
全护理养老院:老人们的“幸福家园”
“爷爷奶奶们,祝你们生日快乐,健康长寿!”7月31日,位于新区东环路的铜川长者之家又迎来了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工作人员为老寿星们戴上生日帽,大家一起欢庆,老人们还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作为集“颐养生活+康复训练+记忆照护+安宁疗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铜川长者之家通过全方位、专业化的医康养服务、丰富完备的康养设施,为长者提供高品质“享老”保障,让长者安享晚年生活。
“每一位老人入住之前,我们都会对他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他的评估结果建立健康档案,从而针对性地制定照护方案。”在生活照护区,长者之家院长王丽华向记者介绍服务内容。
70岁的焦强(化名)是第一批入住长者之家的老人,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双腿肌肉力量不足,为了确保老人在长者之家得到精细化护理,多学科照护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照护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老人的血糖从入住时的25.6mol/l稳定到11mol/l左右,注射胰岛素次数也从一天三次降到了一天一到两次。“没想到来了这里,我老伴血糖控制得这么好。”焦强老伴开心地说。
在铜川长者之家,宽敞、美观、适老化的居住空间让人舒心更放心;楼内配备的医疗中心、康复理疗中心、娱乐活动设施等,让长者在休憩之余尽享社交与文娱之乐。同时,长者之家还与多家三甲医院建立绿色就医通道及专家巡诊医疗合作,为长者提供全方位医疗保障。“我们每天在这里过得很充实,护理人员也很专业、很贴心,把我们当自家人,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孩子们很放心。”84岁的余桂兰老人热情地说。
“晚年生活是人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只有在细节服务上精益求精,才能让老人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除了做好院内服务,我们还希望能‘走出去’,开展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上门养老等服务,让更多长者享受到高品质养老服务。”王丽华说。
社区食堂:一餐热饭暖胃更暖心
一粥一饭,虽是最基本的需求,却关乎老人最真切的满足感。
“一元一个的大包子、绿菜馍,两元一碗的特色胡辣汤、疙瘩拌汤……”“午饭荤素搭配,只需要十来块钱,就能吃饱吃好。”在新区铁诺小区,提起小区内的新睦邻食堂,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临近中午,来自新区咸丰路街道铁诺社区周边的老人们陆续走进社区食堂,凉皮、饸饹、炒菜米饭等一道道家常饭菜香气四溢,大家端着刚买来的午餐,直夸味道好,价格经济实惠。
“这食堂2022年开业后,我就一直在这吃,一天三顿下来不到二十块钱,比在外面吃可省钱多了,而且味道不错,离家又近,这里的工作人员对老年人都很尊重,遇到雨雪等天气还把饭菜给我们送家里去,真是贴心得很。”铁诺社区居民、82岁的张宪章老人高兴地说。
据了解,在铁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100余人,占总人口的18%,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789人,占总人口的13%。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以及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变得多样化的现实,老年餐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铁诺社区党委紧抓政策机遇,深挖闲置资源潜力,将铁诺小区的两处废弃车棚改造为铁诺社区新睦邻餐厅和日间照料中心,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助餐、助行、日间照料以及文化娱乐等便捷服务,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铁诺社区新睦邻餐厅负责人闫明明介绍,餐厅每天就餐人数可达170人。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市65岁以上人口10.33万人,约是全市常住人口的14.8%。面对日趋加剧的老龄化现状,我市多措并举,先后出台《铜川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晰工作目标任务,加强工作协同,助力养老服务精准化、专业化。
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正不断完善,从农村到城市,从机构到社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养老”变成了“享老”。
(记者: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