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铜川美术馆范宽馆内墨香氤氲、人头攒动——“艺路向新”铜川书画院建院30周年书画作品展盛大启幕。巨型签名长卷前,老中青三代书画爱好者挥毫泼墨,“艺路向新 薪火相传”“大道至简”等寄语墨香流淌;近百幅国画、书法作品以“柳范精神”为魂、以铜川风物为脉,铺陈开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步入展厅,特邀铜川书画家袁树英的书法作品“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百花园里香正浓,柳范精神代代传”率先映入眼帘,道出了书画院守正创新的心声。
“我们的创作始终扎根两座‘高峰’,一座是历史文脉中的柳公权、范宽,另一座是脚下家乡铜川的丰茂土地。”铜川书画院院长赵清介绍道。本次展览作品涵盖绘画、书法两大门类,既有资深艺术家的扛鼎之作,也有青年创作者的先锋探索;既有对传统笔墨的敬畏传承,亦有对当代审美的勇敢突破;既有对铜川山水的深情描摹,更有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可以说,这场展览,既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部铜川书画院的“成长纪念册”。
漫步展厅,画家张岗的《庐山不灭》,运用焦墨画法展示出陈炉古镇炉火千年不熄的胜景;樊国强的《戏曲小院进农家》,以时代水墨的技法,生动地表现出老百姓在乡村小院拉二胡、唱秦腔的热闹场景;刘惠兰的楷书《大医精诚》将孙思邈的济世情怀凝于笔端。“这些作品既是个人艺术的探索,更是铜川书画院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见证。”铜川书画院公教宣传部主任贺敏说。
30年笔墨耕耘,映照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年轮。
1995年,铜川书画院在王益区川口铜川群众艺术馆四楼办公。“当时只有四间办公室、三张画案,没有独立场地,经费短缺,人员不足。”铜川书画院首任院长刘根基回忆道,“但就是在这样的‘蜗居’里,我们播下了铜川书画事业的种子。”从这里走出的第一批创作者,带着对书画的热爱,用脚步丈量铜川的山山水水,用笔墨记录煤矿工人的坚韧、农民的朴实,让“煤城”有了文化的温度。
2012年,铜川书画院迁至铜川图书馆后院,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滋养着书画院开枝散叶,各项书画活动开始广泛举办,书画爱好者队伍逐渐壮大。2015年,铜川美术馆正式挂牌,500平方米的展厅、足额的人员编制,让书画院“长出了翅膀”:从举办首届“柳范精神”书画展到开展“写生采风进乡村”,从与外地市交流互鉴到推出“义写义画惠民服务”,书画院逐渐成为铜川书画艺术的“孵化基地”。
2022年,在中共铜川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铜川书画院落址铜川书画公园南广场,同时挂牌铜川美术馆,与柳公权、范宽两位先贤的雕塑“隔空对话”。8194平方米的场馆里,范宽馆的古香古色与现代展陈技术交融,4个主题展厅、2个陈列展厅、公共教育区、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现在,我们不仅有创作的空间,更有传播文化的平台。”书画院策展部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举办的‘柳范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和全国征稿的“柳公权范宽书画艺术展”,不仅吸引了全国30个省市6000余人参与,更让‘柳范’艺术从铜川走向全国。”
30年风雨兼程,铜川书画院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姿态,不变的是对柳公权、范宽艺术精神的传承。“30年来,我们始终以‘艺路向心’为信念。”赵清表示,“心,是扎根传统的初心,是服务人民的真心,更是拥抱时代的决心。”30年来,一代代书画家以赤子之心,将时代变迁、民生温度、地域风情熔铸于笔端,挥毫于纸上,让作品成为铜川文化发展的“艺术档案”,更让书画院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家与人民的文化桥梁,以美为约,共享美好。(记者:张梦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