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构建“三个一”体系、培育“三优三特”集群为目标,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核心需求,形成以农广校为主、多元主体协同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目前,已建成27所农民田间学校(其中5所为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累计培育6339名高素质农民,涌现出多名杰出代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为进一步树标杆、促发展,即日起本报连续报道部分先进典型。
“我这辈子都没想过,种苹果还有这么多门道。以前全靠老经验,现在跟着专家学嫁接、学疏花疏果,收入直接翻了一番哩!”在王益区益民农民田间学校的果园里,60岁的学校负责人刘铜利正蹲在地头,一边给学员示范修剪技术,一边用沾满泥土的手比划着,脸上满是质朴的笑容。
这所建在田埂边的“学校”,正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改变着黄土高原上千百户农民的命运。
田间地头建学堂,泥土孕育新希望
2023年3月,益民农民田间学校在王益区顺势而生。
作为当地破解“农技落地难”的创新平台,该校依托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市益民利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其1500亩现代化农业园区为载体,将连片果园打造成农民学习农技的露天课堂,积极开展田间教学。凭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学校不仅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县级优质田间学校,更成了乡亲们口中助力增收致富的“动力加油站”。
“我们就是要让农民‘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刘铜利语气坚定。他既是学校管理者,也是授课教师,身为陕西省劳动模范,他经常戴着草帽在田间地头来回转悠,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带领农民们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学校依托市益民利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通了“农资销售、技术服务、农产品产销”等全链条,让农民在这里既能学到实用技术,又能找到销路、对接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了“种得出、卖不掉”的难题。
“四大课堂”联动教学,实践出真知
走进益民田间学校,传统课堂与田间地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课堂”联动教学模式。
“固定课堂打基础、空中课堂补短板、田间课堂练真功、流动课堂送技术。”刘铜利解释。在培训期间,每周的“固定课堂”上,专家们围绕“粮油生产、果树种植、防灾减灾”等实用内容授课,把系统的农业知识传授给学员们;农时关键期,“空中课堂”会及时推送技术短视频,为学员们排忧解难;果树管理现场,专家带着学员进行实操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能练习,让大家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本领;“流动课堂”则专门把技术送到偏远村组。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培训学员1600余人,实现辖区内所有村民小组全覆盖,学员取得职业资格认定率高达95%。
学员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技术,更拓展了思路。王益区黄堡镇梁家塬村村民梁林民,以前就守着几亩果园过日子,经培训后取得了高素质职业农民证书。如今他在公司园区担任果树管理班班长,年收入3万余元,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土专家”。
王益街道塬畔村的韩晓伍同样受益良多。他原来用土方子种樱桃,在田间学校学习新农业理念后,他在专家指导下将樱桃面积扩展至70多亩,引入新品种和科学管理方法,效益大幅提升。“在学校学思路,比单纯学技术更解渴。”韩晓伍的感悟,代表了大多数学员的想法。
农技赋能,增产增收见实效
“老杨,你这一片地,麦子咋长得这么好呢?”今年夏收期间,王益街道塬畔村村民杨战弟成了乡亲们围着问的“抗旱能人”。
杨战弟看着长势不错的麦田,兴奋地说:“我用了田间学校教的‘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扬花到灌浆的时候,把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在一起给小麦喷了。”
“你们瞧瞧,这麦穗多饱满。”……村民们不住地夸赞着。
杨战弟家有9亩地,今年他用了1亩麦地做实验,采用了田间学校教授的“一喷三防”技术,另外8亩仍按老方法种植。收获时,运用新技术的1亩麦子,基本没受气候影响,产量与往年持平,达到550斤;其他8亩地则均有减产。
“以前觉得种地就是力气活,现在才知道是技术活、智慧活。”学员们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这里培养的不只是农技人才,更是一支懂学习、会创新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站在园区蓄水池旁,刘铜利指向正在建设的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眼中满是憧憬:“我们正在建立一套集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为一体的果园生产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农业数据。按规划,基地将形成一套可供广泛复制的数字化管理方案,等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与收益后,再陆续吸纳种植大户,为他们提供从种苗到销售的全程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逐步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单打独斗到产业融合,益民田间学校的探索印证:当教育扎根大地,知识就会变成生产力。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用最生动的实践诠释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育着“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的新时代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记者:宋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