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大山的岩层里,藏着千年窑火的余温,藏着风化雨浸的密码,更藏着一块石头与一个人的宿命相逢。
7月23日上午,坐标王益区川口路铜川市陈炉石艺术馆,李宏伟穿梭于展厅各个角落,时而驻足打量,时而抚摸擦拭,时而整理归档……
“石头会‘说话’,我们要当好‘翻译’。”李宏伟的行动比话语更加坚定。从偶然邂逅到全身心投入,他用十年的时光,构筑起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廊,让陈炉石从深山走向大众,从地方特产升华为文化标识。
初见:从狂热收藏到文化觉醒
李宏伟今年51岁,年少时从河南老家到铜川创业。30多年来,他摆过地摊、开过鞋城、做过服装生意,还创办了驾校,但他没想到,有朝一日会痴迷与一堆石头“对话”。
2016年3月,李宏伟在朋友处见到一方陈炉石,石上的画面似人似物,又似山水风景。“那种浑然天成的意境,太奇妙了!”这份悸动让他迫不及待想去石头产地看一看。没过几天,他专程开车来到陈炉,第一次就拉回来价值近万元的石头。
这些石头一部分被他摆放在家里,一部分被搬进办公室,驾校学员跟他开玩笑,“不握方向盘,整天‘盘’石头。”
随着多次参展与各地石友交流,李宏伟的文化传承意识逐渐觉醒。
在一次展会上,外地参观者指着一方陈炉石问道,“这石头背后有啥说法?”李宏伟愣住了,他只能说清上面的石纹像山水还是像人物,却道不明它的“前世今生”’,或与陈炉古镇文化的关联。
回铜川后,李宏伟不是泡在办公室翻阅资料,就是跑到陈炉石产地走访。
陈炉石是近些年发现的一个观赏石新石种,以陈炉产地命名,形成于5亿年前,叩击声清音脆,在盛唐曾被用来制作宫廷打击乐器,史称华原磬,白居易有诗云:“华原馨,华原馨,古人不听今人听。”
李宏伟意识到,陈炉石是有灵性的,它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见证者,它是陈炉窑火与山水共生的印记,它是铜川从古至今的“生命档案”。
从那时候起,他不再只想着“藏石头”,而是琢磨咋把每块陈炉石读懂,咋让它开口讲好“铜川故事”。
守护:给石头安个家找些伴
“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得给石头安个‘家’,再找些‘伴儿’。”李宏伟对陈炉石文化的珍视,都化作了实打实的行动。
2018年初,李宏伟牵头成立了陈炉石文化研究会,并担任会长,让散落在各地的奇石爱好者、研究者有了“主心骨”。2019年,他又出资承建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铜川市陈炉石艺术馆。开馆那天,李宏伟看着人来人往,笑得眼角起了褶:“这些石头,总算有个能‘说话’的家了。”
目前,馆内陈列了犀牛樽、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红色(廉政)文化奇石、十二生肖组合、西游记组合等204方藏品,陈炉石里的“铜川故事”正从这里流淌出去。
多年的从商经历让李宏伟明白,文化想要“活”起来,必须长在产业链上、走进“寻常百姓家”。2021年,他修建了可容纳近30家商户的陈炉石交易市场,并配套建成奇石主题民宿,还搞了产学研协作,开发出文房四宝、吊坠、镇尺等文创产品,让陈炉石从案头藏品变成了能触摸、能体验、能带走的小商品。
走进陈炉石交易市场,记者发觉这里不只是奇石集散地,还不乏有拓片、底座、吊坠编织等配套门店,已然形成“收藏—研究—交易—体验”全链条产业生态。
“我退休后开始收藏陈炉石,以前都是自己在家‘玩一玩’,现在有了门店,才真正将爱好变成事业。”陈炉石交易市场入驻商户耿志庄说,交易市场为铜川及周边地市石友提供了创业就业平台,也逐渐成了铜川特色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
向远:非遗正名让“铜川故事”越传越响
李宏伟常给身边人念叨:"铜川这片土地养育托举了我,现在能为‘她’做点事,是本分。”
连续5年承办“8·30赏石日”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石友”汇聚铜川,拉动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个人出资为陈炉镇育寨村树立“陈炉石原产地”纪念碑,增强当地群众保护矿石资源意识,推动文化传承推广;积极走出去参展,大力引进来投资……这些年,李宏伟一直致力于构建“保护+传承+传播”的立体化发展网络,努力让陈炉石从“地方瑰宝”走向全国视野。
去年,一则好消息让铜川文化圈振奋:由李宏伟主导申报的“同官奇石艺术”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被认定为这门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拿到证书那天,他反复摩挲着那几个烫金字,既满足又觉得任重而道远。
如今,陈炉石艺术馆升级为集非遗传承、技艺研创、公众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枢纽,李宏伟忙着搞研学、做文旅融合、研发“奇石文化+药王文化”周边产品,想借人工智能的东风,让陈炉石文化传播得更远。
从首登国家大剧院展览,到在铜川举办的首届中国陈炉石赏石艺术节创下千万元成交额,再到闪耀中国国家博物馆,李宏伟等追石人用行动证明:当个人热爱与地域文脉相遇,便能催生出生生不息的力量。未来,那些沉默了亿万年的陈炉石,还将跟随着这些“时光译者”的脚步,把铜川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记者:朱红卫、程红兰、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