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记者走进位于耀柳路沿线的全国文明村——耀州区关庄镇道东村。只见房屋整齐、巷道干净,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点缀;放眼望去,不远处的果园和农田郁郁葱葱,苹果树、花椒树上硕果累累,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生机盎然,一幅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来到位于村里的耀州区关庄万只奶山羊规模养殖基地,村民刘建民正忙着打扫羊舍。这个场地广阔、设施先进的养殖基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引擎”,更是村民增收的“福地”。对于在此务工的村民来说,既解决了外出务工的奔波之苦,又能凭借稳定的收入改善生活。
刘建民在养殖基地上班三四年了,以前他光在家种地,收入单一。“在这上班一个月能给我三四千块钱,关键是离家近,在这上完班也不耽误回家种地,还增加了一份收入,你说这活好不好。”刘建民说。
刘建民口中的这份“好活”是村里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近年来,道东村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不仅让土地生金,更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碗”。
果业和花椒历来是道东村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村里提倡科学的种植管理模式,优势产业已形成气候。村里还与农业企业合作,注册了商标,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了大山,畅销各地,产业发展让村民稳步增收,日子越过越殷实。
这几年,道东村的人居环境变化也是一大亮点,老百姓对如今的好环境赞不绝口。
路好了,群众家门口宽敞了,“三堆六乱”没有了,家家户户门前花红草绿,墙上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业发展、孝廉文化等各种知识,群众走在村里通过文化墙就能学习常识,好学的小朋友还把文化墙上的内容背给大人听。
村民李和平说:“村里环境变化真的非常大,以前走到哪儿都能碰见一堆垃圾,弄得人心情都不好。现在,咱们村里把巷道硬化了,把路灯安了,还有专门的保洁员打扫卫生,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人心里敞亮得很。”
如今的道东村,村民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在同步赶上。村里充分利用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评选“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各类先进,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这不仅充实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更凝聚起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房前屋后皆是风景,言谈举止尽显文明。道东村的文明实践表明: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环境整治的“面子”,更要文明浸润的“里子”。当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道东村的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永不枯竭的内生动力。
道东村党支部书记任新选说:“今年,我们村获得了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进更高标准的文明建设。一方面,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全覆盖,打造更宜居的乡村环境;另一方面,持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非遗传承、技能培训等特色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同时,依托‘全国文明村’品牌效应,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探索‘文明+产业’融合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记者:董唯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