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把山洪灾害防御作为防洪保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扎实推进山洪沟防洪工程体系和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四预”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山洪灾害防御“范围全域化、对象清单化、预警精准化、管控规范化”的目标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铜川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密布,全市有山洪灾害危险区176处,涉及4个区县30个镇办83个社区村组。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区域广、威胁对象多元、威胁人口众多、山洪防御责任重大。我市从实际情况出发,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大力实施中小河流和山洪沟防洪治理,夯实山洪灾害防御工程基础。以健全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为抓手,先后实施了漆水河、沮河、清河等中小河流及其支流和秀房沟、瓦窑沟、孙家河、武家河等重点山洪沟防洪工程治理,重要临河村落、沟内居民区防洪工程从无到有、防护等级由低到高逐步健全完善。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堤防工程241.35公里,共治理河长173.5公里,有效保护耕地8.52万亩,保障了30.5万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山洪灾害防御管控,抓好防御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突出抓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落实。重点明晰水务、应急、气象等部门责任和县、镇、村基层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严格实行村级山洪灾害防御“联户叫醒”网格化管理,逐一落实危险区“行政、监测预警、转移避险、安置管理”责任,着重落实安置管理责任,努力织牢市县镇村四级山洪防御责任网络,确保监测预警及时、撤离避险迅速、安置管理有序,坚决杜绝群众擅自返回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发生。
精准识别山洪灾害风险,确保范围对象明确。实行全市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机制,坚持“技术认定、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的原则,采取“专业力量+群众动员”方式,根据区域环境变化、群众搬迁、责任人调整等情况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域进行深入调查和识别,按照“市核县、县审镇、镇审村”的程序对全市辖区危险区进行全覆盖复核,重点核查危险区人口特别是特殊人群,科学确定转移路线和安置场所。同时委托专业机构对危险区等级、预警阀值等技术指标开展分析评估,实现全市山洪灾害危险区“一张图”管理,为精准科学防御山洪打下坚实基础。
建强山洪灾害监测体系,确保预警预报精准有效。建立了市县水务、气象部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联合会商机制,汛期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建立了市级水旱灾害防御调度管理平台,融合水文、气象、山洪等自动测报站点的雨水情信息数据,多来源、多维度开展山洪致灾研判,严格落实“双预警双叫应双反馈”机制。汛前开展全市71个山洪自动监测站布局与山洪灾害危险区对应关联情况核查,确保山洪预警信息点对点向责任人精准发送。在山洪灾害危险区河道、沟道安装视频监控53处、山洪自动监测站71处、简易预警设备139套、多要素监测站2处,还为67户群众安装新型入户报警叫应终端,递进式、多类型开展风险预警、监测预警和现地预警,打好了转移避险提前量。
强化山洪灾害“四预”措施,群测群防抓预案抓演练。坚持“每个危险区走一遍、监测预警设施查一遍、转移路线和安置场所看一遍、联户叫醒叫一遍、防御预案演一遍”。在村委会、各危险区等场所明示转移避险路线图、责任网格,张贴悬挂公示牌、宣传牌,向危险区干部群众发放山洪灾害防御读本、实用手册等宣传用品,提高山洪预案知晓率、增强防御主动性。充分发挥水务部门专业优势,开展山洪灾害防御“进村入户进厂入校”活动,开展县、镇、村三级防御预案编制和演练指导,危险区现场山洪灾害防御“一张图、一张表”一目了然,群众的山洪自防自救能力不断增强。
(记者:段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