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铜川的大街小巷,总有志愿者热情的微笑和你不期而遇,让你心头一暖。街头巷尾捡拾垃圾的“红马甲”,守护学生安全的“护学岗”,苦口婆心调处邻里矛盾的“调解员”……这样温暖的场景在铜川不断上演。这温馨的一幕幕,是铜川市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协同联动构建志愿服务新格局。充分发挥“党建+志愿”“社工+志愿”的优势作用,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构建起紧密协作、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志愿服务网络。全市11.4万名注册志愿者,在助老扶幼、生态环保、文明劝导等多个领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一个个踏踏实实的行动传递爱的力量,点亮志愿之光,绘就幸福铜川新画卷。
在“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新区正阳路街道秦岭社区,志愿者武西蒙背着印有“老龄服务先锋”的工具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叔,您看这长度咋样?”96岁老人郭思忠摸着新发型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场景创新激活志愿服务新生态。广大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学雷锋睦邻集市”、入户走访、座谈调研等方式,构建“立体式”民情收集机制,实现群众需求精准画像,确保服务靶向对准群众关切,在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服务百姓,成为群众贴心人、社区治理者、城市建设者。
宜君县太安镇焦坪村针对留守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整合资源开办了老年食堂。为保障食堂可持续运营,宜君县委社会工作部对接阿里巴巴公益联合爱德基金会,引入“爸妈食堂”公益项目,发动志愿者为焦坪村困境老人配送公益午餐,让老人们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铜川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坚持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新方向,建立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各行业志愿服务力量,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了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32个市级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出台《铜川市深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铜川市志愿服务注册记录办法》《铜川市志愿者嘉许礼遇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探索建立“七化”志愿服务特色机制,通过组织动员“就地化”、基层需求“精准化”、项目打造“品牌化”、运行模式“菜单化”、赋能提升“专业化”、保障激励“制度化”、志愿服务“常态化”,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特色培育创建志愿服务新品牌。以推进中社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为契机,探索项目化运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从活动化向专业化迭代升级。铜川市举行了“志愿铜川”服务项目大赛,培育打造了“山里孩子看城市”“情系夕阳 留下美好时光”“580我帮你”等一批群众身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志愿服务项目2万余个;全市累计推选市级以上最美志愿服务社区77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96个、最美志愿者61人、最美志愿服务项目74个。
志愿服务之风吹拂大地,向上向善力量持续传递。新征程上,广大志愿者们携起手来、行动起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定能成为凝聚人心的融融暖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新篇章贡献源源不断的志愿力量。(通讯员: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