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铜川,处处潜藏着生长的力量。在园区厂房,叉车往来穿梭,工人忙调设备,投产在即的氛围拉满;在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项目建设演绎“速度与激情”;在生产车间,智慧产线上新、机器人挑大梁,技改点燃产业蝶变“引擎”……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为牵引,打造多元化招商引资新模式,积极跟进要素保障,狠抓项目落地,不断扩大合作共赢“朋友圈”。
连日来,记者深入项目建设、企业生产一线,探寻铜川以招商为抓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的内在逻辑“打法”。
“多条腿”走路 激发投资活力
随着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地方政府亟需创新“打法”。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打好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等“组合拳”,持续为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在铜川招商“打法”中,让“客户”变“红娘”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耀州窑文化基地铜川先进陶瓷产业园,高性能电子功能陶瓷材料产业化项目厂房人来人往,一派忙碌。
“外面的工人正在配电,里面的工人忙着调试设备。”项目建设方陕西华星电子开发有限公司铜川市分公司总经理冯刚说,预计7月初就可以投入试生产。
该项目总计划投资4800万元,于2025年3月开始建设,建成后将带动电子陶瓷、新能源电池、光催化涂层等下游产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还可形成区域性新材料产业高地,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陕西华星电子能落户铜川,不得不提其母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从2023年起,市政府领导多次跟进对接,积极促成与该集团的合作。2023年6月,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引进该集团子公司陕西澳华瓷业科技有限公司铜川熔断器管壳制造项目。时隔一年多,又成功拿下另一子公司陕西华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项目,并正在洽谈其他有关项目。
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铜川用“多条腿”将招商引资的路子越走越开阔,一批又一批的好项目接踵落入全市“大盘子”,有效激活了各领域投资加速汇聚的“一池春水”。
记者从市经济合作局了解到,今年1—5月份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34个、涉及金额163.19亿元。全市实际引进内资50.28亿元,同比增长18.31%;全市市域外项目实际使用资金88.7亿元,同比增长43.23%。
拓宽“链群”视野 优化投资结构
从“体量”到“质量”,从“产值”到“新质”,从“点状布局”到“链群深耕”,铜川招商导向的改变不是简单的“物理重组”,而是要产生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化学反应”。
从千里之外江苏引进的苏博特高性能土木工程新材料项目,投产1年,跟铜川的“水土”适配得咋样?
记者来到惠塬工业园区绿色建材产业园,在该项目生产车间,看见一袋袋混凝土外加剂被码成垛靠墙堆放,工人驾驶着叉车来回运输。
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分两期建设,其生产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作为一种新型绿色低碳建筑新材料,能有效将混凝土使用寿命延长30%—50%。
“项目建成投产对提升园区研发创新能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水泥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更重要的是,作为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龙头企业,江苏苏博特能充分释放头部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园区、成群发展。”惠塬工业园区主任焦庆勇说。
“安家”以来,项目负责人唐友圣对铜川的产业基础也颇感满意。就近,他们与冀东、尧柏等企业实现本地化配套;远点,以园区为中心100公里的建材市场半径非常活跃,存在很多潜在客户。投产首年,产值就突破5000万元。
铜川始终把链式思维贯穿招商引资全过程。聚焦全市三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精准引进配套企业和关联项目,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串珠成链、集链成群、结群成势。
1—5月份,全市签约能源资源类项目40个、涉及金额54.5亿元;先进制造类项目44个、涉及金额79.77亿元;特色新兴类项目147个、涉及金额62.25亿元。从中可以看出,产业“引擎换挡”不断驱动投资“结构升级”。
树立“伙伴”思维 释放投资效益
“相比我们那儿,你们的交通、区位条件并不占优势……”洽谈初期,烟台投资商崔先有些顾虑。
一个项目落地,政策、服务是标配,能否持续盈利才是关键。铜川招商人精细梳理我市产业基础、资源存量、成本优势,搭建“场景”,推动企业与之精准匹配,从而降低市场风险预期,提高投资意愿。
“园区主动出面与陕西美鑫阳极分公司协调,为项目争取了直线距离仅500米的工业废气热能配套,极大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崔先说,政府站在企业角度解决问题,打消了他的顾虑,最终让项目成功落地铜川。
2024年10月,一期投资0.5亿元的菲瑞克斯年产12万立方米硅酸钙(铝复合板)生产线项目在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建设进度完成80%。
崔先介绍,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15%以上,实现亩均产值2000万元、税收23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助推铝及铝合金产业链绿色转型发展。
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让企业能够迅速落地投产。
走进铜川市绿色铸造产业园年产12000吨耐高温合金铸件项目的现场,各类设备调试到位,生产线蓄势待发。
“在各级政府和园区管委会高效协调下,从双方签约、选定厂址、注册公司,到办理项目备案、订购设备……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项目招引建设的全流程。”陕西中兴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伟介绍说,项目生产耐高温合金钢铸件及轨道交通系列产品零部件,合作商包括多家国内国际铝产业龙头公司,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3亿元,亩均税收30.3万元、亩均产值433万元,较铜川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亩均产值提升2.1倍。同时新增技术岗位150个,配套建设技能培训中心,实现人才本地化培养。
近年来,铜川招商人树立“伙伴”思维,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大力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集成,主动解决企业难题,力促形成“储备一批、招引一批、落地一批、建设(技改)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1—5月份,全市当年项目新开工237个。隆基绿能12GW高效单晶电池、中能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陕有色铝基新材料、忠于生物基可降解制品生产基地等一大批项目加速推进、建成投产。
如今在铜川,一个个项目在良好生态的滋养下开花结果,迸发出扩大就业、带动税收、激发创新、改善民生的强大能量,拼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图景。(记者:徐国玺、程红兰、张梦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