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聚力有效投资“硬支撑” 打响高质量发展“攻坚战”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3 09:3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细化具体措施、统筹发力推进,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积蓄了澎湃势能。
  近期,在市融媒体中心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全媒体调研采访中,记者先后走进我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铜川新材料产业园、耀州区惠塬工业园区,深刻感受到铜川市在转型发展中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无论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还是新材料产业,铜川正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挑战。
  铜川转型发展道路上呈现的蓬勃生机,背后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新建和改造了多条公路,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我市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聚焦生产力培塑方面,我市积极抓好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实施……
  逐光而行,行将致远。在“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进程中,铜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车轮飞驰助力铜川汽车零部件产业破浪前行
  


  工人们正在新建成的生产线上调试设备。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阳摄


  走进位于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陕西德沃智达车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沃智达”),记者看到工人正在新建成的厂房内调试设备,一派忙碌景象。
  德沃智达是陕汽集团和陕西欧威智达车轮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专业车轮制造企业,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规划建设一条轮辋生产线、一条轮辐生产线、一条涂装生产线,达产后形成年产商用车轮100万只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1500万元,安排就业110人。
  长期以来,陕汽重卡、商用车轮辋主要依赖省外供应,高昂的物流成本削弱了产业链竞争力。为改变这一局面,德沃智达应运而生。自2022年底开工建设以来,德沃智达便按下了项目建设“加速键”。德沃智达总经理伊长春介绍说:“目前所有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毕,正在进行调试,已具备试生产条件,即将投产。”
  据了解,德沃智达年产100万套汽车车轮项目本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建设理念,配套新上20多台机器人,关键工序全部实现“机器代人”,并通过工序间的数据采集,将采购、订单、生产、库存信息做到贯通融合,建成数字化工厂。项目同步建设污水、废气处理中心将污水废气集中处理,做到污染物零排放,达到环保分类A级标准,并最大限度地将水、气循环利用,建成节能环保绿色工厂。
  伊长春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的项目投产后将结束西部省份没有商用车车轮制造企业的历史,建成集研发、制造、试验为一体,行业一流、国内领先的钢制车轮制造企业。产品除满足陕汽自身需求外,还可利用区位优势辐射西南、西北以及中亚国家市场。”
  德沃智达是铜川汽车零部件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铜川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锚定“陕西制造,铜川配套”战略,融入全省汽车产业规划布局,成为陕西省汽车产业链支点城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日益完善。从2018年仅有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到如今布局新能源电动车和轻量化车轮、刹车片、制动器、弹簧等多领域,并先后建成汉德车桥、达美轮毂、特必克刹车片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打造轻量化零部件、绿色铸造等4个特色产业园,形成了车轮集成系统、系列车桥配套等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
  德沃智达、汉德车桥、辽峰模具等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铜川汽车垂直配套体系,补齐了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记者:徐国玺)


  “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蝶变焕新


  零部件车间中忙碌的“关节机器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阳摄


  机器人变身“打工人”?这并非想象,而是在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真实上演的场景。
  近日,记者走进该公司零部件车间厂房,看到差速器壳体等自动化生产线鲜有工人身影,只见“关节机器人”穿梭忙碌,酷炫的场景让智能制造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记者留意到,厂房内各条生产线上方的智慧大屏显示着各类信息,还在实时监督机器人的“打工”状态。“这条线通过引入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及MES(制造执行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可以提升50%左右的产能、减少72%的用工量,还能将误差精度控制在更小范围。”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现场人员介绍道。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迅猛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产能和效率,该公司积极抢抓“两新”政策机遇,2024年5月,开工建设重型车用零部件及新能源车桥产能提升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改造提升重型车用零部件机加工、锻造等13条生产线,同时对新能源车桥桥壳焊接、机加线、主减装配线、涂装线等进行技术改造提升。
  “自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转型发展以来,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项目顺利落地建设。”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春林告诉记者,2024年后半年投资改造的13条自动化生产线,现已全部建成投产,极大地提升了日产能,截至目前,公司产值已实现9400余万元,全年产值预计2亿元。
  以“更新”促“焕新”,此次技术改造并非简单扩产。在铜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汽车零部件产业被列为重点突破领域,该项目的落地,恰是我市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关键落子。从深远意义来看,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推动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工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全面释放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发展效应。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促进产线改造升级,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做强‘亩均效益’,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发展,助力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创新集聚发展。”焦春林表示。(记者:程红兰)


  “精密制造+智能服务”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标杆



  在辽峰精密机加工车间,技术人员输入代码“指挥”机器智慧工作。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阳摄


  “头发丝的直径是0.06—0.07mm,我们生产的模具精度可以达到±0.001μ。可以说我们是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
  正在生产线上巡检的陕西辽峰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负责人义永忠诉记者。
  如此高精度的模具是如何制作成的呢?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王益经开区的陕西辽峰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在精密机加工车间,大大小小的机械整齐排列,一台台数控加工中心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数十名数控技术员输入代码,“指挥”机器智慧工作。
  “为满足各类产品的公差要求范围,我们从设计、加工、组装到产品生产,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义永忠说,每个工序配备的加工人员都是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确保达到产品精度要求,每台设备、每个细节无不彰显着辽峰科技的自动化和精细化。
  陕西辽峰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在王益区投资2.4亿元建设精密技加工生产线和汽车零部件模具生产线,主要进行精密模具设计、制造,工业母机制造,智能自动化制造,工模夹具制造,精密零件制造等,为汽车、电子、家电、医疗等多个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模具解决方案。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建成、当年入规”,2025年已全面投产运营,为法士特等企业提供数控产品。
  “今年,我们根据陕西省内相关企业的市场需求,调整公司生产方向,主要生产五轴机床等复合机床,它集车床与铣床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车铣复合加工,满足高精度、一体化加工的需求,主要用于汽车、航空、医疗等领域配件的生产与制造。”义永忠告诉记者,车铣复合中心能够实现高精度切削加工、实时自动检测误差并修正,它能够代表铜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更高水平。下一步,该公司将把更多的智能装备制造及工业模具的生产制造业务全面引入铜川,布局一系列前沿项目,推动技术创新与品质升级。
  该公司还依托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开展教学培训,以入学即上岗的教学模式,年计划向各产业基地及设备购置企业输送数控加工中心技术人才百余人。
  “目前,公司正通过技术升级、产业链整合和政企协同,正从单一模具制造商向‘精密制造+智能服务’综合服务商转型,成为铜川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标杆企业。”义永忠说道。
  精密模具制造是工业品的基础产业,位于产业链头部。辽峰精密科技模具产业园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汽车零部件精密模具产业空白,更提速了王益区打造汽车零配件产业从设计开模到生产加工,表面处理到产品交付一站式产业加工链。(记者:张梦焕)



网络编辑:陈柱源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