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市政协关注农之所盼 写好“秦风铜韵”田园答卷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25 09:3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号文件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三农”工作被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强国强的振兴目标更加清晰。市政协在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进程中,坚持立足市情、体察农情、深度协商,不断为彰显“秦风铜韵”的田园答卷献策出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市政协主席刘西林说道。
  锚定目标,持续发力。2024年以来,市政协坚持以多层立体的联动协商格局,从“千万工程”经验中探寻“振兴密码”。“我市成功创建11个省级示范村,50个市级示范村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全市359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变……”从市政协全体会议到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再到双月协商、对口协商等,委员们先后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农人培育,乡村治理、文化资源挖掘等展开协商建言,既把情况摸清、成绩说够,更把问题讲透、对策提准,留下了精炼务实的“满满干货”。
  今年5月,市政协继续围绕“三农”工作开展专题协商议政,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发力方向,“千方百计”为富民兴农找出路、想办法。
  在前期调研中,委员们走进企业田间,“链条式”掌握全市种养殖产业、果业加工、电商、科技创新及新农人培训等情况。
  “市内每年推广‘铜麦6号’良种15万亩,带动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我市探索形成‘青砧无支架矮化栽培模式’,实现建园成本下降50%、节水70%,果园产量提高20%。”
  在宜君县尧生镇电商产业直播基地,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更多农民享受到了新业态增值收益。
  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38元,同比增长7.1%。全市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累计培育认定创新创业带头人811人、高素质农民6330人。
  委员们一路听、一路看,一幅幅“业兴、村美、人和”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如何从答好“必答题”走向“高分卷”?5月13日,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委员们在同题共答中寻找着最优答案。
  全产业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强化政策支撑,用好中省衔接资金,招引培育链上企业,借力借势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产业全链条科技含量。”宜君县政协主席樊斌坦言。
  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延伸“农文旅+”链条,更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郭妮妮委员建议:依托重点产业基地,整合全市农产品资源,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点,壮大电商群体,激活新业态链,拓宽增收空间。
  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农民人均文旅产业增收占比达18%。
王策委员亮出观点:深度挖掘乡土文化,盘活乡村资源,激活特色优势,联通“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构建全季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农文旅的深度黏连。
  当前,农村老龄化及劳动力外流问题凸显。王彦斌委员认为:依托我市农民田间学校,建立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精准对接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扩大实践教学比例,推动农民从单一的生产者向农业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延伸。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才能让富民产业拥有持久竞争力。就此,多位委员建议:要以铜川“好山好水育好品”为主题,深化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溢价能力;在村级电商服务站设置共享仓储点,实现“一仓发多品、一车送多村”;发挥普惠金融试点作用,开发更多服务农业,助农增收的金融新产品;持续增强帮扶车间和社区工厂就业吸纳能力,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各方合心、合力、合拍。市政协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汇智聚力、同心奋进,以睿智之言、务实之策为建设彰显“秦风铜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杨佳 通讯员:朱江)


网络编辑:陈柱源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