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王益区黄堡镇,沿着环黄公路一路上塬到达安村,随处望去,道路宽阔平整,田野里生机勃勃,路两旁的洋槐花散发着香气,美丽乡村映入眼帘。
安村是这片塬上最偏远的村子之一,两年前村集体经济还依赖于政府资金投入的光伏发电收益,村里人脱贫有余但致富不足。2023年起,安村通过盘活资源搞起特色种植,争取衔接资金延伸产业,成立公司发展屋顶光伏,2024年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50万元,能人聚力、产业多元让安村迎来新“丰”景。
“村里常住的人口大多在60岁左右,人也干不动了,地也就撂荒了。”安村党支部书记郭增战说,全村现有耕地4100亩,常住人口约572人,还有25户脱贫户,地撂荒好办,人可不能跟着“撂荒”。
在村民大会上,有村民提出,“咱这地势高、昼夜温差大,不如试种红薯。”
村民严强多年来在外地经营着农业公司,种植经验丰富。在“技术顾问”的建议下,村集体修整了50亩的撂荒地,开始试种“秦薯五号”,探索“共富之道”。
试种第一年,村干部为了摸索经验,大家发挥所长全员上阵。“有人负责种植管理,有人负责收获储存,有人负责线上线下帮销。”王益区委政法委驻安村第一书记胡扬波说,村干部亲力亲为做示范,才能提高村民种植信心,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村里的事,还得靠村里的能人。”村民郭鹏博是当地的“网红”,其网络账号“郭大胖”拥有20万粉丝,在一场场直播中,安村红薯卖向了周边各地。
2023年试种红薯第一年就为村集体增收17万元,村集体收入达32.5万元,比2018年增幅225%。
“我们通过培训学习、总结经验,发现控制好种植密度,产量可以再提高一些。”郭增战说,2024年,红薯种植项目亩产4500斤,年产量11.25万公斤,解决了村内闲置劳动力30余人,带动群众增收40万元。
如何把红薯这一“短期产业”做长?2024年9月,安村积极争取衔接资金98万元,又自筹6.46万元,建成有机红薯分拣交易车间,配套分拣包装车间、糖化库、蒸箱等设备。同时搭乘“孟姜红”区域品牌进行电商销售。
留住土地耕种本色,也就留住了乡愁。
2024年的村民大会上,村里的年轻人专门赶回来参加。大家纷纷点赞,“这几年村上变化确实很大,尤其是‘百姓厨房’,让老年人饮食有保障,子女在外很省心。”
“兜里有钱,才能办事。”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让安村不仅能发展当下,更能计划未来。
今年,安村村集体自主成立照耀安阳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08万元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于5月份完成并网工作。经测算,电站年均发电量240万度,年均发电收入85万元。贷款期内,扣除银行还款、运维保养等费用后,村公司和农户按照2:8进行收益分红,村公司每年收益约6万元,参与农户每年收益4285元。18年还完贷款后,扣除运维保养费用,村公司和农户仍按照2:8进行收益分红,村公司每年收益约15万元,参与农户每年收益10775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安村围绕用好一方水土,唤醒“沉睡”资源,壮大农村“新农人”队伍,把“土特产”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真正让乡村“颜值”变为了发展“产值”。(记者: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