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破浪前行启新程 齐心协力创新绩

——王益区2025年经济工作展望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12 09:5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满目美景日日新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王益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科创转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按照区委“1393”思路举措,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王益新篇章。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左右;培育“五上”企业8户以上。
  聚力打好五大攻坚战
  打好重大项目建设攻坚战。深化拓展高质量项目建设年活动,盯住20个左右投资亿元以上牵引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攻坚清单和月调度机制,集中优势力量,克难攻坚推进,确保西延高铁铜川北站停车场建设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陕投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切实以重大项目建设成效牵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领导包抓、专班推进、清单管理、滚动谋划、定期调度等机制,全年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00个以上,产业类项目占比50%以上,省级重点项目不少于1个,市级重点项目20个以上,建成45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86亿元以上。抢抓“两重”和“两新”政策等机遇,滚动谋划、动态储备,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全年谋划重大前期项目140个以上,总投资180亿元以上。
  打好汽配产业聚链攻坚战。围绕“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突出汽车装备配套首位产业,抢滩布局、聚链成势,确保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产业园上半年投入运营,招引入驻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企业4家以上;清洁能源专用车及配件生产线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支持辽峰精密模具、赛骏专用车制造、朝日精密弹簧等汽配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从设计开模-生产加工-表面处理-产品交付一站式产业加工链,全力打造渭北先进制造汽车装备配套产业聚集地。
  打好园区提档升级攻坚战。拓展王益经开区发展空间,立足省级经开区职能定位,完成经开区总体规划修编,高质量配合完成新一轮开发区公告目录修订工作。完善基础设施,配合完成西延高铁王益段建设任务,建成西延高铁铜川北站连接线,加快推进经开区安置区项目、中耀宏泽酒店项目建设,启动实施西环路道路提升改造等8个新开工项目,合理布局商超、便利店等公共配套服务,创建节水型工业园区。深入推进与徐州云龙经开区的战略合作。落实企业“宁静生产日”制度和涉企检查报备制度,全力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困难问题,新开工建设产业类项目1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完成市域外项目实际使用资金7亿元,省际项目实际使用资金5亿元,工业产值增长20%以上。
  打好惠民实事增效攻坚战。把群众服务好、群众的事办好是政府的最基本职能。要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出发点,聚焦养老服务、环境治理、道路提升、管网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用情用力实施好区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既确保投资量增长不低于固投增速,又要按照办就办快、办就办好的原则,确保各项民生实事项目10月底前全面完成,切实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重点领域改革,完善经济运行调度和监测预警机制,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工业“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和二轮土地延包试点等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服务型执法模式。做实自主改革,探索推出“股、债、贷”投融资模式等体现王益特色、符合发展所需、满足企业和群众需求的“小切口”改革举措5项以上,完成原创性改革1项以上。
  实施三大工程补短板
  实施创新驱动引领补短板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抓好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先进制造(汽车装备配套)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大唐50兆瓦风电、经开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加快建设;抓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项。
  实施数字要素赋能补短板工程。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实施铜川渭北智慧物流产业园二期、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等项目,完成3户规上工业企业“上云用云”。用好“秦务员”“秦政通”“陕企通”等政务应用系统,加快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启动铜川市北市区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依托王益数字经济产业园,聚力打造集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新兴电商孵化基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对外开放突破补短板工程。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和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发力,发挥我区长三角合作交流联络站、长三角上海展示中心作用,组织“5+8”招商组队赴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区叩门招商,建立招商大使定期联络机制,举办专场推介活动不少于2场、招商大使交流座谈会不少于2次,全年完成招商引资50亿元以上,实际使用市域外、省际项目资金分别完成26亿元、16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新增外贸企业不少于1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以上。
  提升产业发展新质效
  加快构建“1+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在大力实施汽配产业聚链攻坚战的基础上,同步推动新型绿色建材、先进陶瓷等产业,实施声威建材3条线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工业领域技改项目5个以上。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先进陶瓷产业链产值分别增长10%、5%以上。全年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户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
  加快构建“3+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举办促消费活动不少于10场,新增限上商贸企业4户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1户以上;加快军台岭文化旅游项目招商运营,持续提升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运营质效;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推进区中医医院康复养护中心适老化设施运行,加快建设区康养中心,着力打造医养康养先行区。
  加快构建“园区+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梅花鹿特色养殖、2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现代农业项目,力促铜川农业科技产业园HPP果蔬汁饮料生产线项目投产运营;严守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实施黄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产量1万吨以上。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桃树专家工作站、黄堡北塬苹果新品种高产示范园等项目,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做好城乡融合大文章
  大力开展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活化行动,把文化元素融入街区改造,让“煤城印记”焕发新彩,进一步擦亮“印象老铜川·情怀新王益”地域文化品牌,不断增强群众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度。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5个,改造提升支巷道路1公里,改造雨污管网30.66公里、燃气管网16.59公里、供水管网0.51公里,创建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2个,加快推进黄堡小城镇建设,实施城市道路环境保洁和市政绿化管护政府购买服务,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居民增收三年行动,以更大力度落实好产业、就业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创建省级示范村1个、市级重点村3个;实施孙家河水库工程、农村安全饮水供水保障等项目,加快合凤高速经开出口小河沟连接线项目,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记者:郭雷)


网络编辑:张兴林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