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王益区:农业大发展 农村经济大提速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22 09:2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行走在王益区广袤的田野,村落中树木郁郁葱葱,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村庄环境干净整洁,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和喜悦……产业兴旺、乡村宜居、农民富足,王益大地处处呈现出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王益区紧紧围绕全区“1393”思路举措,实施农业农村“1253”发展计划,聚力构建“园区+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奋力推动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1.87亿元,同比增长4%,排名全市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44元,同比增长7.3%,排名全市第一。
  保障粮食安全,统筹安排粮食生产一系列工作。2024年王益区粮食播种面积5.0253万亩,粮食产量达1.058万吨,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王益区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06.1983万元,受益农户9477户;补贴农机212台(套)66.017万元,受益农户179户。完成小麦“一喷三防”作业4.25万亩及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专业化统防统治0.5076万亩,小麦、玉米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开展“农技专家组团送技助春耕”等活动,在屽村、义兴村设立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举办农机驾驶员安全生产培训,发挥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站)作用,围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投入150余万元,开展农业生产服务3万余亩,全区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面积4.81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王益区严格落实“四讲四比”要求,秉持“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工作理念,借助门前“三包”全覆盖这一举措,广泛动员群众投身“千万工程”创建工作。精心打造高标准示范巷道4条,新建农村公厕5座,完成户厕进院入室32座,示范巷道户厕进院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100%,黄堡镇孟姜塬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
  孟姜塬桃园景观荣获“首届陕西特色魅力田园”称号,新村创建成“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投入3951万元实施巩固衔接项目32个,村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建成孟姜塬桃文化主题展馆,孟姜塬村《“一桃”惠万民“一业”富乡村》入选全省“千万工程”典型案例,获评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
  聚焦高质高效,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王益区推行“三新”矮砧宽行密植栽培和“三改”提升模式,持续提升孟姜红鲜桃品牌,打造高标准桃园400亩、示范桃园200亩,益民果业示范园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年水果种植面积2.5921亩,总产量2.9163吨。聚力打造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以珍珠枣油桃为主要品种的设施栽培20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设施鲜桃种植管理体系。发展以加麦惠丰、昂道养殖为龙头的生猪基地,以润发、绿林为龙头的蛋鸡养殖场,全区生猪饲养量2.2万头,肉类产量1405吨;家禽饲养量56.16万羽,禽蛋产量3772吨。围绕中药材生产技术要点和规范化种植要求,指导药农开展田间管理及采挖工作,全区中药材留存面积约1.3万亩。
  王益区探索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推行就地“取才”“育才”,让“土秀才”破土而出,实现“培训一批学员、带动一方农民、助推一项产业”的培育效果。坚持量身打造,在“适”字上做文章。坚持结果导向,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跟踪问效,在“时”字上求突破。让广大农民与先进理念、超前思维“连上线”“搭上桥”,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在乡村振兴广阔舞台上实现新作为。2024年新培育初级高素质农民100人,全区高素质农民人数达800人,其中高级10人、中级138人、初级652人,高素质农民村组覆盖率达92.6%。(通讯员:罗速速)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