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以工代赈“小项目” 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11 09:3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今年以来,耀州区董家河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耕为民情怀,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政策促进作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短板,坚持以“工”作为实践载体,坚守“赈”的初心,发挥“赈”的实效,推进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实施,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以“工”促就业 村民增收“得实惠”
  什么是以工代赈(村民自建)?
  它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得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而村民自建是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一个重要模式,在政策的推动下,群众不再是被动的受益者,而是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通过劳动,不仅获得报酬,学到新的技能,还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我村参与务工的182人中,已脱贫户18人,三类人群和监测户3人,共计发放劳务报酬94.53万元。”董家河镇凤柳村村干部王春鹏说。
  董家河镇坚持把以工代赈(村民自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增收致富相融合,实现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环境宜居、乡村产业振兴“三项提升”,让小项目发挥了大作用。
  截至目前,2024年实施的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中7个村均已竣工。项目申请上级资金1300万元,累计总投资1400余万元,发放劳务报酬500余万,发放占比基本在40%以上,带动600余人就业。
  以“赈”惠民生 乡村振兴“添动能”
  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核心就是惠民生、助发展。
  在确定村民自建实施模式后,董家河镇成立以工代赈项目领导小组,确定了“充分指导,村级主导;紧贴群众,严密监督”的整体思路,把项目谋划和实施的自主权,归还于村两委和村民。
  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和路径,让村干部和群众能够充分参与到村庄社会公共事务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出基层组织和群众的自主性、创造性,确保了项目有效实施,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项目实施以来,村里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也得了实惠,不出远门就能挣到钱,生活越来越有盼头。”董家河镇石凹村村民郝卫东说。
  据了解,石凹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98.37万元,务工人员39人,脱贫户5人,工期3个月。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并将劳务报酬发放作为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确保劳务报酬足额及时发放到群众手中,真正将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
  以“公”促发展 基层治理“有作为”
  “听本村人的呼声、按本村人的考虑、由本村人来决定、靠本村人去实施”,董家河镇以集体的“公”字为旗,推进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赢得了群众前所未有的支持。
  董家河镇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的实施,本着“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增加了本地务工就业岗位,保障了就业困难群众务工需求。
  “项目坚持‘村民自主’群众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通过自主民主谋划、透明有序实施、分权制约管理,激发大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带动基层治理大幅提升”,董家河镇董家河村村干部董会平说。
  同时打破“治理难度大-班子不团结-保守求稳定-整体作为少-基础设施差-群众怨言多-治理难度大”的恶性循环,通过实实在在提升村内的基础设施,使困扰村子多年的一批遗留问题和复杂矛盾得到根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耀州区董家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青说。(记者:赵磊)


网络编辑:张兴林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