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河湖安澜展新颜 汩汩清流润民心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09 09:09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水利事业事关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解决好水的问题,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更好地把力量凝聚在水利改革发展上,把智慧发挥在开拓创新上,把干劲体现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新成就。
  两个率先,彰显水利项目建设的强劲动能
  3月28日,全市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现场观摩推进会召开;5月23日,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开工;11月8日,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债资金投资,14个项目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两个率先”,这是记录水利项目蓬勃建设的“铜川速度”。
  我市耀州区教场坪河暴雨洪水灾害频发,洪水起洪快、洪峰高、来势猛。近年来,随着极端暴雨洪涝、强对流等天气增多,对当地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影响。今年4月,市水务局组织实施了聂家河组至刘家河村段防洪治理工程,作为铜川市重点水利工程之一,该工程等级为Ⅳ等,初设批复总投资2014.17万元,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抢工期、赶进度,抓质量、保安全,截至目前,该项目主体已全部完工,将有效保护居民440人,保护农田266亩,并进一步促进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当地防御洪涝灾害水平。
  视线向北,来到我市宜君县。得益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当地实施了太安、山岔河(上游)和山岔河(下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三个项目区,通过综合治理,缓坡变平田,土层加厚,坡面径流得到有效拦蓄,土壤和养分得以保持。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在经过“坡改梯”后,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据测算,“坡改梯”项目实施可使耕地平均单产较治理前提高40%以上,农业人均产量提高20%以上。
  今年,我市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争取一批、开工一批的思路,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将启动发行超长期国债等机遇,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完成市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规划项目323个,总投资307.28亿元;陕西省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石川河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涉及铜川、渭南、咸阳、西安4个地市11个区县,总投资95.23亿元,列入我市112个项目,涉及投资48.08亿元,占比超过50%。申报2025年中央、省级水利发展资金项目85个,总投资30亿元。同时,市水务局组织领导干部积极跑部进厅、进黄委争项目、争投资。截至11月底,共争取中省水利资金3.91亿元。其中,2024年度中央水利资金6143.58万元,增发国债资金20382万元,省级水利资金7547万元,省级山水林田湖专项资金5000万元。
  “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意识,统筹做好项目推进和安全生产,抓住薄弱环节,强化隐患治理,确保全市水务系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在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召开的全市水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市水务局局长何建平对全市水务系统统筹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安全,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
  今年,铜川市印发了《2024年水利安全生产工作要点》《水务系统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市水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3次,举办水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培训,推进水利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大起底行动,组织开展在建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守护三秦消防安全整治、节假日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督导检查等,扎实排查整治水利行业安全隐患,确保项目建设、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一双雨靴,见证铜川水利人的未雨绸缪
  在铜川市水务局局长办公室里,一双雨靴,格外让人好奇。
  这双雨靴,见证铜川水利人的未雨绸缪,警醒铜川水利人时刻居安思危。
  “哪里雨大就往哪里去!”时间回溯到今年夏天,铜川经历了多轮强降雨的严峻考验。7月16日,大雨如注,纵贯全市南北的漆水河河水暴涨。一场名为“漆水河洪水防御暨在建水利工程防汛抢险演练”在耀州区孙塬镇孝雷村的漆水河防洪工程现场迅速打响。雨越下越大,浑浊的洪水呼啸而来,情景变成实景,参演人员密切配合,立足极限思维,运用现有装备,全力开展“多点多灾种”应急抢险,全面检验了铜川市防范应对极端暴雨天气整体能力。
  漆水河沿河15个镇办、流域内11座水库、4座淤地坝防汛“三个责任人”、18个在建水利工程的参建单位等200多人冒雨参加实时演练。何建平说,“特意放在大雨天演练就是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否则‘演练’就成了‘演戏’”。
  有暴雨、也有久旱。自古以来,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
  今年6月以来,我市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土壤失墒加剧,平均降雨量较多年均值偏少四成,各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且有发展蔓延趋势,抗旱形势严峻。针对旱情,我市各级水务部门不等不靠,成立工作组深入村组、田间地头指导开展抗旱保供。各站点协调联动,统筹抗旱水源调度,做到全市机井、泵站、农村人饮及灌溉管网等设施全面正常运转,确保人饮不断,全面灌溉。
  开展漆水河流域防汛演练、抗旱保供是我市强化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一个缩影。
  今年,我市水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防汛抗旱部署要求,印发《2024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要点》《铜川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等指导性文件,落实各类水旱灾害防御责任人751名。组织完成4个区县28个镇办73个行政村120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复核。全面落实局领导班子成员包抓督导、周末安全生产明察暗访和雨前、雨中、雨后督导检查机制,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河流、库坝、渠道、山洪等防御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63处妨碍行洪安全隐患问题全部按期整改。全力抗旱保灌,及时启动铜川市干旱防御Ⅳ应急响应,实行1元/立方米的灌溉补贴政策,全力扩大灌溉面积,灌溉农田8.2万亩,较近三年平均灌溉面积增加2.5万亩,全市防汛抗旱能力全面提升。
  “最后一米”,检验农村供水保障高质量水平
  耀州区小丘镇集中供水站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经过多年不断改造提升,该站实现了从最初的简易供水到如今的智能化管理,从单一的消毒工艺,到全方位的水质保障。
  走进小丘镇集中供水站运营管理中心,智能化信息平台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工作人员登录智慧水务平台,供水管网流量、压力、蓄水池液位等数据在指尖实现实时查看,部分水源地及水厂的实时画面也可以在“云端”完成一键监测。
  “供水站配备智能化管控系统后,真正实现了供水管理运行全程线上可控,节本增效的同时,有效保障了供水安全。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供水服务热线,第一时间解决村民用水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小丘镇集中供水站负责人介绍说。
  农村供水是一项保民生、得民心、稳增长的惠民工程。检验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仅要看“源头工厂”,还要看偏远农村地区供水的“最后一米”。
  初冬时节,群山中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记者随市农村供水站站长王伟随机走访村民用水情况。山路蜿蜒陡峭,不久后,车辆停在了耀州区瑶曲镇马鞍桥村。
  马鞍桥村,地势高峻。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峁尽收眼底,在这里建设农村供水工程并有效保障居民用水,颇为艰难。
  随机入户,轻轻拧开村民家里的水龙头,一股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汩汩喷涌而出。
  村民刘志成告诉记者:“自从村里自来水管网改造以后,用水比原来方便多了,水压非常稳定,水质也非常好,水管员还会入户帮我们做水管防冻保暖,感觉很满意。”
  农村供水设施从无到有,群众取水从难到易,供水质量由差到好。众多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扛才能吃上水的历史一去不返。
  今年,我市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积极争取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维修养护资金7810.92万元,实施供水工程13处,改善提高受益人口超6万人,完成维修养护工程377处,服务人口26.46万人,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提高到40%以上。印台区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通过黄委审核,已申请水利部复核,王益区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通过省级审核。印台区县域统管运行模式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扎实开展问题排查整改,组织开展了春季敲门入户大排查、秋季农村供水保障大走访和解决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高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排查644处供水工程设施完好情况以及所有常住农户的饮水安全达标情况,发现整改销号问题28个。对359个行政村供水工程开展全覆盖水质检测工作,完成水样检测1124份,水质达标率100%,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一个个蓄水池加紧施工、一条条灌渠蜿蜒延伸、一股股清泉流进万家、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奔走在发展水利事业的道路上。灌区现代化改造向“新”发力、山洪沟治理堵点变亮点、“徒步+全域”实现河湖复苏生态美……
  今年8月10日,陕西水利“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在我市举行。同日,全省半年重点水利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这是时隔十六年,全省水利战线再次齐聚铜川。规格之高、分量之重,足见铜川之决心,铜川之拼搏。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全市水务系统正朝着“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一流”的目标持续争先进位,为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记者:惠路)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