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我市“四讲四比”推进“千万工程”建设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29 09:0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实践路径,以“四讲四比”为引领,深入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坚定践行“一线工作法”,构建了由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共同参与的乡村振兴协商共建平台,确保决策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在此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致力于打造既保留秦风铜韵文化特色又兼具现代宜居宜业之美的新农村典范。通过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让美丽乡村成为现实。
  讲政策比思路,助力“千万工程”开篇布局。在一线深入宣讲政策。建立“千万工程”推进工作的专班机制,常态化开展“市级领导逐区县带头讲、区县领导全面讲、镇村干部入户讲”的系列活动,形成区县集中宣讲、镇村入户讲解的宣讲模式。在现场比拼思路。各区县每季度选取若干个先进村和滞后村进行现场观摩和座谈交流,通过展示优秀成绩、比较创新思路、学习成功经验,引导乡镇和村庄在横向对比中认清差距、树立标杆,在纵向对比中发现问题、明确方向,从而精准定位发展思路。
  讲产业比增收,助力“千万工程”固本强基。在一线推动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讲解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龙头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全面分析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并科学规划未来产业布局。集中资源和力量,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以提升“一村一企业”模式的发展水平;同时,拓展“一镇一站点”的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推广实施“一业一协会”的组织化发展路径,通过某一特定行业的突破性进展来带动整个区域形成以该行业为主导、多行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现场对比农民收入增长情况,联合农户共同参与的经济模式、集体经济项目、地方特色经济活动及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要纵向比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率,还要横向评估不同增收措施及其效果之间的差异。此外,致力于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质量与效率,确保扶持政策能够直接促进农户收入增加,加快实现小农户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促进其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
  讲建设比项目,助力“千万工程”提档升级。在一线推动建设,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座谈,全面了解各村的风貌与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村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及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积极开展“村庄比靓”“家庭比美”等活动,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实现乡村从外观到内在、从形式到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现场进行项目比较时,坚持实地考察而非仅仅依赖书面报告。通过现场检验和督导,一路观察、对比并讨论项目的规模、建设成效以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了25个农业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达7.2亿元。
  讲治理比机制,助力“千万工程”行稳致远。在一线讲治理,聚焦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基层减负和平安建设等关键领域,明确阐述具体措施与特色做法。加强党建对基层治理的引领作用,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强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质量。近年来,全市已成功创建了1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以及2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通过参观先进典型村庄并推动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比较各方在矛盾化解、促进良好乡风形成及改善干群关系等方面的制度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且有效运行。同时,评估不同地方在治理成效上的差异以及独特做法之间的优劣之分,使参与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好”与“坏”之间的差距,激发大家向优秀案例看齐的动力,共同促进整体治理水平的提高。截至目前,全市涌现出了如王小成、王玉理这样的全国模范调解员共计4位,并成功打造了包括“小成说事”“王玉理工作室”在内的15个人民调解品牌工作室。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化“四讲四比”实践路径的探索和创新,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本地实际相结合,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稳步推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陈叶)


网络编辑:陈柱源
信息审核:屈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