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七十五载展辉煌 乡村振兴新景象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铜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之农业篇
市统计局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09 09:39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回望铜川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铜川农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农村经济活力呈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成绩辉煌。
  一、农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到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78亿元,是1949年的542倍,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二、粮食生产再创辉煌。随着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1962-2023年,我市粮食生产呈现播种面积前降后稳、亩产大幅提高、总产稳步提升的特点。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1962年的181.81万亩缩减至2023年的100.89万亩,减幅44.5%。粮食亩产由38.60公斤增加至323.29公斤,增长737.5%。总产7.02万吨增加至32.62万吨,增长364.7%。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特别是2019年我市自主培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创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是我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唯一旱地小麦品种,为陕西渭北旱地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园林水果结构持续优化。我市果业生产坚持“扩面、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推动培育了以苹果、樱桃为代表的特色优势水果产业快速发展。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相继成为陕西省绿色苹果基地区县。“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孟家原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铜川大樱桃”201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樱桃”荣誉称号。在海升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陕果农资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的带动下,铜川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23年底,全市水果面积60.08万亩,产量73.75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4.2倍和160.3倍。其中苹果面积56.55万亩,产量71.02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40倍和546倍。樱桃面积1.91万亩,产量1.24万吨,分别是2009年的2.7倍和5.2倍。樱桃等特色水果面积、产量不断增加,园林水果结构持续优化。
  我市现已建成优质苹果、干鲜杂果和名优时令水果三大基地;苹果主产区宜君县、印台区、耀州区分别被省上确定为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苹果出口基地和专用加工果基地,基本实现区域化生产的产业布局。全市30万亩苹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基地认证,成为全省唯一的绿色果品基地市;印台区被国家商务部和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确定为中国唯一的出口导向型鲜苹果产业发展试点基地,在全省率先引进实施了欧洲EUREP-GAP标准,并通过认证。
  四、特色经济作物长足发展。我市以“3+x”工程为契机,结合区域农业发展优势,改变种植模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力促蔬菜及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生产健康有序推进,特别是中药材产业有了长足发展。2023年铜川市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4.67万亩、产量8.63万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90.9%和235.1%。
  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作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基础工作和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我市耀州区以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建设以及孙思邈“药王”品牌为依托,宜君县立足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建设省级药源基地县为突破口,形成以耀州区和宜君县为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区域。
  截至2023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6.32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19.75万亩,增长300.1%。全市建成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2600亩,有效地缓解了种苗稀缺的问题,特别是起源公司已经掌握白芨、重楼、半夏等濒危药材的繁育技术,黄精、苍术等珍稀药材在我市也大规模种植成功,为铜川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五、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铜川通过招商引资大企业、策划包装大项目,重点推动畜牧产业的良种、扩群工作,打造集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于一体的良种基地,全面推进以生猪、奶山羊、肉羊为主的生态高效畜牧业建基地促转型,着力打造渭北果区果畜结合产业示范区。创新组建了生猪、羊、奶牛、蛋鸡、肉牛五个畜牧产业联盟,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伊利、大北农、新希望等知名龙头企业来铜投资兴业更为畜牧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截至2023年底,全市生猪、牛、羊存栏分别为11.51万头、1.43万头和4.16万只,猪牛羊禽肉产量和禽蛋产量分别为1.33万吨和2.67万吨。
  六、渔业养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按照“生态绿色化、生产高效化、产品优质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旱塬节水循环设施渔业,全力打造渭北旱塬“蓝色粮仓”典型样板。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38公顷,养殖品种主要为经济价值高的加州鲈鱼、水蛭、鮰鱼等优势品种,养殖模式主推设施养殖,统筹发展池塘精养、水库淤地坝大水面养殖,建成设施渔业基地8个、105个陆基圆池、54个长方形循环水池、养殖大棚42栋,总容积为2.1万m3。202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2200吨,渔业总产值达到4079万元,成功创建全国现代设施渔业创新引领主体和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为我市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农民收入增长快,增收渠道多样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利农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据城乡住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1元增长到2023年的14140元,增长231.8倍,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集体经营转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性收入并驾齐驱,农民收入渠道呈现多样化。
  八、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铜川农业机械从无到有,在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引导下,由单一机械化向全面机械化、精细化和多功能、现代化过渡,农业机械化装备总量持续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2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9.82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37.7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由1978年的103台增加到2023年的5688台,小型拖拉机由1978年的470台增加到2023年的3379台。播种机、收获机从无到有,至2023年,分别达到5580台和829台,畜牧机械2909台。
  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市359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认定和股权量化,全部完成登记赋码,在全省率先实现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清产核资工作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市164个行政村开展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了城中村“北街模式”、城郊村“王家砭模式”、宜君县生猪代养“五个一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形式。
  十、脱贫攻坚成果显著。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成果明显,抓住“产业发展、技术帮扶、主体带动”三个关键,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做到“产业发展到村、措施精准到户、技术培训到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制定出台了《铜川市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实施“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产业扶贫提供政策保障。2016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用于产业项目近21亿元,占整合资金总量的63.8%,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00多个,使每个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有了2个以上产业项目带动增收。全市累计投入3.78亿元支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17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全覆盖。
  十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自2015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市集中力量开展了16个示范片区和359个村的示范创建工作,达到示范创建行政村全覆盖。
  2023年,铜川市上下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全省“七个提升工程”为统领,以全市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为抓手,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全市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一是印发《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和《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因地制宜推广卫生厕所节水防冻新技术、新产品,新建户厕3469座,改造提升农村公厕3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90.69%,排名全省第三。二是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3.44%。三是全市建成改造2个区县综合商贸服务中心、12个乡镇商贸中心和115家乡村连锁便利店;建成3个中央农产品供应链、4个省级商贸流通和耀州区、宜君县22个县域商业行动县项目,进一步完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四是全市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建成10个国家级文明村、12个省级文明村和114个市级文明村。五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一约四会”作用,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全市359个行政村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覆盖率达100%。六是印发《铜川市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五项措施》,扎实落实“四个一”措施,一村一策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8个。七是选优派强管好驻村第一书记,“五类村”选派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全覆盖,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6%,连续5年评选表彰“十佳第一书记”50名,及时协调解决驻村干部取暖、用餐等实际问题,激励一线担当作为。八是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围绕粮食、苹果等优势产业和生猪、果蔬等特色产业开设教学班,分层分类全链条培育高素质农民,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5名乡村工匠被认定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九是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7名人民调解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调解员和全省优秀调解员称号,形成了耀州区多元纠纷化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王玉理工作室”“小成说事室”等一批具有铜川特色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打造“枫桥经验”铜川创新版。王益区罗寨村、耀州区马咀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耀州区关庄镇获评第三批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十是铜川市推广“一村一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政府引导、集体自主、多元投入、规范管理、联农带农”的思路,立足各行政村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采取自营、合营等模式发展“一村一企业”,带动村集体增收;推行“一镇一站点”社会化服务模式,搭建农事综合服务体系,采取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不断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优化铜川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全面构建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谱写铜川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陈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