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5日、8月5日至8月9日,我市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分两期在浙江杭州和山东济南举办。全市各级三农干部共计110人,围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山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深入浙江省和山东省镇村、企业一线循迹溯源、求学取经,为加快建设彰显秦风铜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再添新动能,为谱写铜川农业农村“万千气象”新篇章再注新活力。
一、背景意义
2003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多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不断夯实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拓展共富之路,形成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已经成为山东农业领跑全国的“基因密码”。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市农业农村系统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谋划了五方面二十一条工作任务。来到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地,就是要对标先进拓思路、学习经验谋发展,让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在铜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做法特点
一是紧张有序,富有成效。这次培训班共开展了11场现场教学和10场专题授课,深入10个村、7个企业进行实地观摩,课程安排充实,培训时间紧凑。市委副书记刘丽同志带领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果业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与第二期培训的现场教学,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细致交流,学习气氛紧张活泼,学习成效显著。
二是内容丰富,紧跟前沿。从形式上看,专题授课夯实了学员的理论基础,现场教学深化了对先进经验的感性认识,座谈交流拉近了学员们和村企“领头羊”的距离,拓展训练凝聚团队力量,晚课研讨及时复盘学习心得;从内容上看,有浙江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关键操作方案等理论阐述,有村党支部书记和企业负责人传授经验,有山东农产品品牌打造与营销策略等实操办法,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经济改革的战略部署等深入剖析,有很强的学习借鉴意义。
三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培训期间坚持网格化管理,成立了班委会,班委会下设4个学习小组,各组联络员全程督学。坚持把纪律摆在首位,开班第一课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引导学员们绷紧纪律之弦。坚持自我管理,学员们能够自觉遵守培训班各项纪律要求。坚持学字当头,学员们白天冒着炎热酷暑认真学习,晚上坚持专题研讨雷打不动,体现了铜川三农干部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三、主要收获
(一)四点经验
一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选好“一个人”。在培训学习中发现,凡是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班子能够得到群众认可拥护的,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有一个“领头羊”带领大伙儿一起勤劳致富。在三涧溪村高淑贞党代表工作室,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高淑贞书记说:“党建领航,重在落实,党员干部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话把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遇到苦事难事要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打造“硬核”党组织。”在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介绍,崔岭西村能有翻天覆地变化的法宝就是党建领航,就是一心为公、不存私心。这些“领头羊”用他们的智慧和真诚,把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打通了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
二是产业发展,实干为先——闯出“一片天”。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山东天霞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星创天地,公司董事长、潍坊市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赵霞12年来几经坎坷,成功实践了“党支部+公司+联合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形成了沼气生产、有机菌肥生产等20余个业态和10大板块,累计投资4.8亿元,年产值6.7亿元。聚焦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肥城市汶阳田为农服务公司积极应对,建立“联合党委+实体公司”运营机制,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打通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带动集体群众双增收。
三是市场驱动,创新为要——谋定“一件事”。农业农村广阔天地,要做成事就要有坚韧的定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安普瑞蛋鸡文化公园,通过10年的市场摸索,安普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实行“会员制”逆向盈利的融资模式,,从一枚鸡蛋到一个公园,概念化营销盘活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杭州市余杭区创新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模式,2019年起面向全国引进职业经理人,联合8个村打造“禹上稻乡联合体”,实现了水稻生产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农旅结合的产品设计课程化、村民融入小镇发展的制度化。
四是共同富裕,心齐是宝——守住“一颗心”。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桐庐荻浦古村深入挖掘孝义文化、古树文化等八大文化,坚持“四治”(德治、自治、法治、乡贤治理)凝聚人心,每个人都把“村”当“家”一样经营,共筑了一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美画卷。作为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起源地、首批浙江省级“未来乡村”建设试点,萧山区梅林村始终围绕“人”的需求,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云”上共建“沥家园”智慧管理系统,发布全省首个村级共富指标体系,实现梅林共富全面态势监测与可视化分析,让群众在数字化发展成果中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二)六点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领航蓄势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借鉴三涧溪经验,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村级党建特色活动,扎实开展党群服务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把建强带头人队伍摆在突出位置,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农村创新创业队伍,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抓乡村发展首先要高起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借鉴“何斯路”经验,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对村庄历史文化的解读、对产业功能的分析和村庄布局肌理的梳理,提出发展策略。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的村,持续全方位挖掘“土”和“特”的资源禀赋,加快发展方式的更新迭代;对一些产业优势还不明显、发展基础较弱的村不能没有重点地盲目规划,要提高“无中生有”的能力。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坚决杜绝村庄规划“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发生。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筑牢根基。产业发展是“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借鉴山东经验,我们要以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为抓手,通过联合抱团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增加附加值,做好首位产业升级和特色产业链增值“两篇文章”。聚焦现代果业,做强铜川农业首位产业,实现“一业突破”,以“稳面积、新品种、扩产量、提品质”为目标,将现代果业打造成50亿元级全产业链;紧扣特色产业,加快推动“链群同构”,实现“多业并举”,将畜牧渔业打造成10亿元级全产业链,建成10个产地加工基地,将中药材打造成10亿元级全产业链,将食用菌打造成5亿元级全产业链。
四是坚持乡村建设以民为本。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农民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借鉴浙江经验,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坚持1个方案《铜川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总体引领,15个专项方案具体推进,3个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强化管理的“1153”工作思路,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可感可及水平。
五是坚持乡村治理共治共享。治理有效是乡村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是乡村全面发展的内在支撑,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借鉴“崔岭西”经验,完善村党组织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建立村两委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探索建立“智慧乡村”,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发展和治理中的应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法治乡村。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加大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坚持“千万工程”要万千村民去做,通过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是坚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每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好新时代的“愚公”,发扬实干苦干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力,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要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直面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风险挑战,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开创新局,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和经验启示化作铜川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