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让陈列在铜川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记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05 08:5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编者按
  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在主题教育中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的有关要求与市委主题教育有关安排,突出实干实效、可信可学,注重用身边榜样引导身边党员,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力宣传一批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宣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职责,深学笃行、再立新功的精神风貌,即日起,铜川日报特开设“学习身边榜样”专栏,挖掘报道一批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抗击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在推动“三个年”活动中,在推动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和数字经济中,事迹突出的身边榜样,引导各级党委(党组、工委)、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聚焦主责主业、立足本职岗位,学习榜样、争做榜样,把学习身边榜样的成效体现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中。


  文物,是历史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留住文化之根、守住历史之脉,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魂聚力。禚振西先生竭尽毕生精力发掘、研究和发展耀州窑,让陈列在铜川大地上的遗产“活”下去“活”起来,让沉睡地下1400多年的耀瓷得以重新绽放异彩,用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热爱。
  从热爱出发 择一事一生
  “初来耀州窑的时候,自己也没想到能在这里干一辈子”。1961年,禚振西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
  1973年5月,铜川灯泡厂进行基建,挖出大量的耀瓷碎片。第一次看到这些古陶瓷和陶瓷残片,禚振西如获至宝,凭借着专业知识将碎片按年代顺序进行了大致排列。省考古研究院领导当即决定,由禚振西同志带队,组成一支3人考古队到我市开展耀州窑遗址进行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组织上的信任和委以重任,坚定了禚振西考古路上为事业毕其一生的信心。这一来,就扎下了根,与耀州窑终生结缘。
  这次考古发现了一列并排3座的宋代窑炉,出土了2万多件(片)瓷片和窑具,促成了失传已久的耀州窑精美青瓷成功复仿试制。
  1974年,铜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玉华宫一带的农田基建中发现了耀瓷和支烧具,禚振西又负责起在玉华耀州窑址的发掘工作,面对的境况更严峻,不得已组成了“亦工亦农亦军”的考古队。没有挖掘工具,就从附近的煤矿借取,没有水,就自己到河里去挑。
  “考古的魅力就在于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不断求索;考古的最大乐趣是把消失的、真实的、原有的历史面貌发掘、复原出来。”这份对考古源自心底的热爱,让他们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攻克了发掘施工、研究论证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1976年,禚振西因主持发掘耀州窑,以陕西编写组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中国陶瓷史》的编写,进而有了更多走出去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在此时,禚振西开始意识到耀州窑还有很多没有揭示出来的秘密。
  不负韶华追梦 接续千年炉火
  1984年夏,黄堡镇村民在漆水河岸打石灰窑时,发现了掩埋在地下的耀州窑宋代窑炉炉基,周围还有唐代黑釉瓷器。
  禚振西带领考古队立即奔赴现场挖掘。第二年,禚振西又请求省文物局派来同样从事考古工作的丈夫杜葆仁一同加入,开始了两人共同主持长达15年的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文物考古需要超越常规工作的毅力和艰辛付出,更需要夙夜坚守的毅力和甘于奉献的定力。期间,禚振西和丈夫以考古工作站为家,常年驻守工地,对耀州窑黄堡“十里窑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查和大面积分层的科学发掘,夜以继日投入到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中。
  最终,这次考古发掘成果重大:首次发掘出多座唐三彩作坊和窑炉,使耀州窑成为我国发现的第二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场,将国内外考古界和陶瓷研究界的目光聚焦到铜川。
  在窑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我市先后建立起“耀州窑遗址”“唐三彩遗址”,并于1994年建成耀州窑博物馆,成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所古陶瓷专题博物馆。耀州窑考古发掘也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
  禚振西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择一事而终一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她常讲:“我的学术生命是党给的,是党培养了我,我就应该用毕生所学把专业搞好!”
  1986年,禚振西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也为禚振西夫妇以站为家、潜心聚力让千年名窑昭示天下提供了莫大的动力。而让她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在这15年间组织上对他们夫妇俩并肩战斗的种种支持。
  以匠心钻研 许薪火相传
  1998年5月,禚振西退休后,欣然接受耀州窑博物馆聘任,担任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长期主持耀州窑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
  2002年,她先后带队用5年时间完成上店、陈炉、立地坡等窑址考古,每天沿着山路步行达15至40多公里路程,辗转多个发掘点查看工程进度、遗址现象,尽心尽力指导科学发掘,前后共发掘出30多处烧造区,20多座窑炉,陶瓷标本20多万件。
  在考古发掘研究中,禚振西坚持大胆推测,用实证说话,她广泛查阅大量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书籍资料,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自费到甘肃、宁夏、江苏、浙江等全国100多个耀州窑系及其它窑址考察调研。经过深入扎实的工作,揭示出唐至元明各时期耀瓷的特征,系统解决了其时代区分问题,理清了每个时期耀州窑制瓷史,填补了北方地区该段制瓷史的空白。
  早在玉华窑、黄堡耀州窑考古发掘期间,禚振西就忙里偷闲,挤出时间为年轻的省市考古专业人员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保护、文物修复等方面的知识讲授。在考古工作站和耀州窑博物馆,她多次进行中国古陶瓷和耀瓷的鉴定教学。同时还担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诸多学生已成为省、市文博工作业务骨干或文物考古研究专家。多次受邀到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讲学传业,让更多的人了解耀州窑,使耀州窑和耀州青瓷蜚声国内外。
  由于在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禚振西同志先后荣获陕西省第八批“三秦楷模”、建国50年“陕西十大杰出妇女代表”“铜川市建市6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等多项荣誉。面对这些,她常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无数考古工作者呕心沥血和团队合作的成果,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支撑,才有了耀州窑这座千年名窑的重见天日”。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我愿尽自己余生之力,为耀州窑研究多留下一点东西,也想让耀州窑古代的辉煌,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创新”。如今,她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不忘初心、在考古路上求索不辍,组织编写《金元耀州窑址》《陈炉耀州窑址》研究报告,用另一种方式让耀州窑文化“活”下去、“活”起来。(记者:杨佳)


网络编辑:雷泽华
信息审核:王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