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一抔泥土化神奇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孟武成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15 09:0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从40岁之后,做陶瓷,我的心境就变了,一种责任感迫使我不为名不为利,就为能做出更好的瓷器,能带出徒弟让手艺不失传。”孟武成说,“如果能跳出烧瓷看陶瓷,融会贯通让陶瓷造福世人,这才是最高的工匠精神。”
  一语道尽人生悟,虽然以大器型陶瓷成名,但孟武成之“志”,已不限于耀州瓷,而是向“工匠精神融入制瓷事业”前行。
  孟武成志在瓷,一生都在“捏泥”。凡土块泥,孟武成是如何将泥土化神奇的?
  孟武成出生在陶瓷制作世家,从小就看着父辈们在转轮上拉胚、刻花、上釉,一步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精美瓷器。七八岁时,孟武成跟在父亲身后帮忙打下手,耳濡目染,让他也渐渐爱上了制瓷。高中毕业后,孟武成一股脑就去陈炉陶瓷厂学习陶瓷制作技艺,跟在师傅身后从选料用料、泡料拌料学起,年纪轻轻手上就布满了老茧。
  20岁时,孟武成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瓷器的制作,但整日“与泥为伍”的枯燥生活让他心中生出些许烦闷,“那个时候年轻,心里慌、坐不住。”大约40岁左右,对于制瓷,孟武成的心境一下子变了,“可能是年纪大了,慢慢沉淀了。”此后,孟武成开始不断练习、琢磨手工拉胚制胚的精妙,为确保器型美观大方、文雅端庄,他常常沉浸其中、废寝忘食的一遍遍重复,力求完美。此后多年,他就一直和陶瓷打交道。随着技艺的积累沉淀和坚持不懈的探索钻研,孟武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点和风格,尤其擅长传统陶瓷器物手工拉坯技艺。
  2003年,一次偶然机会孟武成为陈炉陶瓷厂开发制作了一批直径从80厘米至100厘米的黑釉剔花大盘,精美的工艺取得了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同年,他又为耀州窑陈炉展厅制作大型雕塑炉山鼎,鼎高130厘米,直径100厘米,为当时北方地区陶瓷手工制作之最。“在整个铜川,甚至陕西,都很少有像孟老师这样制作出如此大器型陶瓷物件的师傅。”说起孟武成的擅长,他的朋友对记者介绍道。对孟武成来说,制作大型器物,拉坯是最关键的,由于用料多、重量大,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裂纹或者直接塌掉。
  对孟武成来说,钻研陶瓷技艺更像是攀爬高峰,一日难题未解,夜晚他也睡不安慰,“脑子里勾勾画画,不断地去想问题到底出在哪,抽着烟,冥思苦想……”一旦难题攻破,他便终于可以舒服地睡上一觉。2005年,孟武成又开发研制出号称陈炉最大碗的两种型号产品,分别为直径500毫米的大老碗和直径1000毫米的大老碗,这些大碗为他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坚定了孟武成匠心制瓷的决心和带好徒弟的信心。在之后的十来年中,孟武成更是潜心钻研提高技艺和艺术修养,2017年,他制作并赠予陈炉窑神庙高120厘米直径140厘米“土山德应”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个奖项和荣誉记录着孟武成对制陶事业的炽热情感。他制作的陶瓷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优秀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优秀奖等奖项;个人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铜川市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铜川工匠等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炉陶瓷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于孟武成而言,如今这门手艺已不再是养家糊口而已,退休后,他并没有闲下来,被铜川市耀州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返聘为设计师。“老祖先的东西这么好,我不忍心把它丢了,更不愿意看着它慢慢消失了。”多年来,孟武成收了8个徒弟,最远的有从山西来找他学艺的,最近的也有黄堡本地的。不过从拉坯来说,三年才算入门,没收入、苦涩的学艺日子也吓退了许多年轻人,惨淡的传承现状让孟武成时常叹息……
  “这一辈子都在和泥打交道,我深知其中的精妙,要尽最大能力,让陈炉陶瓷文化和耀瓷技艺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从青涩的少年学徒,到徒弟们尊敬称赞的师傅;从喜欢到热爱;40年来,孟武成把勤奋、坚持和汗水融进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把心中无限的热爱和工匠精神灌注在制瓷事业中,让一抔抔泥土幻化出无限神奇。(记者:张梦焕)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王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