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印台区陈炉镇:炉火不熄 奋进不止

来源:转载《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02 08:5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4月21日,琅琅书声从陈炉红军小学的教室里传出,萦绕山间。1937年,红二方面军进驻陈炉镇,司令部驻扎在同官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也就是现在的陈炉红军小学。
  寒假过后,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看到附近学校陆续开学,“二高”校园里却不见学生。贺龙便问当地联保主任高少峰缘由,得知学校担心影响司令部办公因此推迟开学。贺龙说:“娃们念书要紧,不能耽误,我们搬个地方!”司令部随即搬移到村民家里。离开陈炉时,贺龙留下200大洋,叮嘱高少峰一定要将学校办好。
  红色火种绵延不绝。2000年,当年跟随红二方面军走上革命之路的陈炉籍老红军侯一君等人,自筹资金,设立“贺龙元帅奖学金”。奖学金创立以来,共奖励426名学生、40余名老师。2015年,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来访陈炉,捐建计算机教室。
  2021年,陈炉红军小学新建170平方米“红二方面军陈炉展厅”,改造优化提升红二方面军在陈炉纪念碑,新建50米红色文化走廊,配备2名兼职红色教育讲解员,在学生中发展“小小讲解员”3人,将学校红二方面军展厅、红二方面军纪念碑、红色文化走廊、贺龙元帅奖学纪念碑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阵地,接待研学团、游客超过1万人次。
  “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我们已经着手申请建设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使学校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陈炉红军小学校长王铜立说。
  罐罐垒墙,瓷片铺路,来陈炉的人都会被这里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的陶瓷烧制文化震撼和吸引。1400多年来,烧瓷不仅是陈炉人赖以谋生的手段,也是接续传承的精神财富。
  段万堂将村集体的窑洞承包下来,修葺一番,创立了永盛瓷业。垒墙的罐罐就是烧瓷用剩的匣钵,窑顶吊着两盏由木条和麻绳编制而成的灯,颇有些复古风。
  “这两盏灯,除了灯泡和接口是买的,剩下的都是我做的。”段万堂说,“手艺人在哪儿都能有口饭吃。”
  另一孔窑内,刻花工匠正在坯体上刻花,手法干净利索。“别看我们都是农民,一旦拿起刻刀就是‘大师’。很多工艺靠的就是一个感觉,也是一种传承。像我们传统的踩泥,有经验的人能通过踩的感觉和声音知道泥里还有多少空气。”段万堂说。
  “主要是前期投资大。现在收入能维持开销,稍有盈余。”在窑炉旁,段万堂告诉记者,“我有个侄子也在做瓷,现在更重要的是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每年4月,陈炉漫山遍野都开着一种白色小花。这是陈炉特有的一种野生灌木,当地人称之为龙柏芽。靠山吃山,陈炉人长久以来将其采摘,通过凉拌、炒、炖、蒸等方式,将其做成当地特色菜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龙柏芽的药用保健功效被逐渐发掘。明代《救荒本草》一书对龙柏芽作了记载,表明其对于缓解疲劳、降“三高”效果明显。龙柏芽富含粗纤维,还能够有效改善肠道环境。
  陈炉镇结合镇情实际,成立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龙柏芽进行深加工,制成特色茶叶销售。
  “我从小就跟着大人采这个嫩芽。它营养价值高,可以降‘三高’。近几年,镇上建了龙柏芽加工厂。到了春天,我们到山上采摘后,再到加工厂分拣、加工,包装成商品。这一段时间里,我们既能照看家,又能挣钱,挺好!”陈炉群众梁惠芳说。
  “我这里向周边群众收龙柏芽,能下苦的人一天能拿300元到400元。” 康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平说,“我们从2018年开始对龙柏芽进行开发。起初,只是进行简单加工。后来,我们同西乡县茶叶技术推广中心合作,聘请专家,引进新技术,对龙柏芽进行精细化加工,使产品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在龙柏芽绿茶、茯茶、花茶的基础上,引进红茶技术,完善龙柏芽产业链,进一步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陕西日报记者:孔垂楠)


网络编辑:王宇兴
信息审核:王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