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秦岭社区:把居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18 08:4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我感觉生活在秦岭社区太幸福了,小区环境卫生好,文艺活动丰富,家门口搞义诊,每年还举办文明家庭评比,引导邻里文明和睦,你在我们小区里头感受下就知道了!”秦岭社区居民王秀兰推着轮椅上的哥哥在小区广场树荫下遛弯,说起居住的家园赞不绝口。
  秦岭社区2010户、逾5000居民,是一个”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琐事需要解决,每个小家庭都有多多少少的诉求,“众口”难调,“家长”难做。而在秦岭社区,众多居民却对自己的社区由衷地认可。
  社区党委书记邢颖说,作为社区干部就是要用情用心用力解决好群众的一件件、一桩桩小事、难事、烦事,服务好社区群众,当好管家人。
  “八联”模式,社区物业共管一个“家”
  秦岭小区建成于2007年9月,有23栋居民住宅楼和一栋商住两用大厦,110个临街商铺,2010户,逾5000居民。
  近年来,秦岭社区树立基层治理新理念,积极探索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新模式,以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有效合作,实现了社区管理与物业服务深度融合,构建了“组织联建、阵地联用、资源联享、党员联动、活动联办、卫生联抓、治安联防、服务联做”的“八联”模式,不断助推社区物业高质量发展,社区物业工作取得新成效,社区居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八联”模式效果怎么样?听听社区居民怎么说。
  “咱这个小区物业费是每平米0.35元,至少十年之内没有涨过价,服务也很到位。几天前反映的路面破损问题,物业很快就开始修补了。再小的事情打个电话物业就派人来了!”
  社区物业党建“八联”模式,使社区与物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创文创卫等工作,让社区和物业共同担起了管理服务“家”的责任。
  小区路面破损修复、路灯破旧更换、绿植花草修剪……物业公司每年都要拿出一笔费用美化家园。
  每遇传统佳节,社区物业都联合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邻里在欢声笑语中拉近关系。
  社区老年人居多,会有一些居民在空地种菜,影响了小区环境。如何解决这个“种菜”难题?社区物业想出了妙招。社区工作人员来到种菜居民家中,跟老人心平气和地讲种菜对小区环境的影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物业工作人员则及时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花籽、花苗,既满足了居民的兴趣爱好,又美化了小区环境。
  “前段时间,有居民跟我们反映说,小区里面座椅少,走累了没处歇脚。一件小事,体现的是群众对我们的信赖。我们立即列入要办的实事,做预算、打报告,计划在南门附近安装座椅。咱们社区物业同心同向、合力为民。”邢颖说道。
  小事大情,社区主动上门“找事”
  在秦岭社区办公楼下有一块“回音壁”,上面清晰地列着群众反映的问题、社区如何解决以及落实情况,文字照片一应俱全,一目了然。
  “今年以来,我们累计收集民生微诉求39条,目前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6件。通过社区设置的回音壁,居民可以从中看到承诺的实事办理进展情况。”邢颖说,这是社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
  “小区广场有一个马蜂窝,太危险!”“公厕里没有扶手,老年人如厕不方便!”“停车位太紧张,到了晚上停车太难!”“25号楼居民给电动车充电不方便!”……
  “想要实实在在地为居民办实事,就要主动找问题,真正了解居民所思所想!”邢颖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秦岭社区一班人通过发放党员连心卡、支部建在网格上、意见征集箱、面对面交谈等途径,发动社区党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各类基层力量走访小区居民,同时,创新互联网时代社情民意收集机制,整合社区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和楼栋微信群、小区QQ群等通讯工具的民生诉求信息,建立线上数据归集机制。
  “把居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办”。秦岭社区把自找的“问题”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清单,构建“专人负责、一跟到底”工作责任落实机制,以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群众性评议为抓手,逐项推动各类民生实事落地落实、有形可感。
  让居民担忧的马蜂窝安全摘除了、公厕里安装了扶手还加装了坐便、硬化小区空地增加了停车位、新建充电车棚……
  一件件小事得到回应与落实,一个个群众心头之“烦”得以消除。
  “我是25号楼高层居民,电动车充电实在是不方便,推上楼吧不安全,南门口的充电桩又远不方便。现在这新车棚建好了,充电很方便,太省心了!”居民姚小利说没想到大家伙的问题这么快就得到了回应。
  一家一户的鸡毛琐事也时时放在社区工作者的心头。
  67岁的王耀文因为患脑出血瘫痪在床,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隔三差五就上门问问家里有什么要办的事。王耀文的老伴激动地说:“老头病了之后,我家的天就塌了!家里遇到大事小事,这些孩子都来帮忙,还一个劲宽慰我,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文明引领,居民崇德向善成风尚
  如何让社区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社区是以家为细胞,只有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区才能文明和谐。
  走进秦岭小区,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家”文化、“孝”文化、“和”文化公益广告宣传长廊引人注目。道路两旁竖有“学习道德模范、争做文明居民”12块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宣传栏,墙面上喷涂着“四和四美”、社区建设目标、公民道德规范、居民行为准则。
  “家”文化、“孝”文化、“和”文化,以和风细雨般滋润着“家”人的心灵。社区每年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社区好人”,召开群众大会加以表彰,社区公众号重点推送,大力弘扬真善美,人人追求真善美。
  2020年疫情袭来,老党员王天喜第一时间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一万元捐赠给了铜川市红十字会。因为不识字,老人不会坐公交,他一个人步行来回,而这件事他甚至连家里人都没说。社区得知了他的义行善举,举办了一期道德讲堂,将老人的故事分享给了“家”人。
  20号居民楼的李静,公公婆婆年老体弱,生活需要照顾,多年来一直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照顾起居,不离不弃,众人投票评选为“好媳妇”。像这样的“好媳妇”“好婆婆”被社区极力传扬推举为“明星”。
  一花引来百花开。
  赵雅玲年轻时学过理发的手艺,退休后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常常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7月8日上午,赵雅玲来到8号楼居民郭思忠老人家,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老人行动不便,赵雅玲便定期上门为他理发。“叔,您最近看着气色很好!今天想理个什么发型呀?天热,我给您剪短点吧?”赵雅玲一边和老人闲聊,一边麻利地为老人理发。
  “让德者有得,好人有好报”。对荣获道德模范称号的社区居民,社区联合物业在铜川首家出台免费停车、家政保洁等关爱道德模范、礼遇身边好人的“七优惠”制度,鼓励社区居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社会正能量。
  截至目前,秦岭社区表扬过的“好媳妇”“好婆婆”22名,社区“好人”18名,文明家庭8户。社区里涌现出铜川好人2名、铜川市第四届道德模范3名,陕西好人2名。社区志愿者队伍已扩大至1120人,2016年获得全国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
  社区更文明,群众生活更美好。(记者:张华、原玉红、张欢欢)


网络编辑:李怡莎
信息审核:李怡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