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学党史 促和谐 服务群众零距离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1 09:2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旅游发展新格局。



我市先后四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铜川市汽车客运总站建成 



困难群体在企业实现再就业 



加装电梯后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编者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市切实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坚持从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入手,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为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举措,全市各级党组织用实际行动践行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宗旨,全面推进危(破)旧建筑拆除改造,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推进医保惠民政策、全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打造“民心工程” 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如何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市交通运输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入手,努力把民生实事建成体现浓浓人民情怀的“民心工程”。
  作为暖人心、连民心的惠民工程,铜川市玉皇阁二号桥及引线工程起于新区西环线与文昌路交叉口,全长5.911公里,其中玉皇阁二号特大桥全长1897.5米,设计时速60公里,路基宽度38.5米,双向六车道,预算总投资15.67亿,采用PPP模式建设。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玉皇阁大桥的通行压力,更加方便周边群众出行,对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区域经济转型,提升区域招商引资能力,推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企业增加利润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连着各行各业,服务全市群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市交通运输局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扎实实施“五项行动”,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交通工程提速推进”行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项目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加快实施咸铜铁路铜川段电气化改造,开行“绿巨人”动车组,加快完成铜川新区北出口野狐坡道路改造工程,切实增强道路互联互通功能,更加方便群众出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深化“四好农村路”创建,继续开展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提高农村公路技术指标及通行水平。做好交通项目建设、公路养护等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积极协助包联村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交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创建。加大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力度,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持续整治客、货车辆非法运输行为,营造良好的道路运输环境。“交通环境改善提升”行动。持续整治公路、铁路路域环境,保护公路路产路权。常态化排查公路病害、隐患并及时消除,保证群众高质量、安全通行。加大210国道等重要道路整治、保洁力度,改善重点路段道路拥堵、抛洒扬尘、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升群众出行体验指数。“交通干部职工暖心”行动。坚持开展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活动,听取老干部、老党员对交通运输工作的新想法、好建议,积极为老干部办实事、解难题,让他们感受组织的温暖。
  市交通运输局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学与行相结合,也将持续把对群众的出行服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积极为群众日常出行创造更加便利、舒适的条件。
  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兜底
  在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图书室,何宏建正在整理图书。何宏建自2020年9月开始在这里上班,平时主要负责整理图书及打扫图书室卫生,“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市人社局的同志就帮我找到现在这份工作,不仅工作环境好,工作也轻松。”何宏建高兴地说。
  何宏建一家三口目前住的是政府提供的政策性安置房。其本人患有肢体2级残疾,妻子体弱多病,女儿目前在上学,全家的花费全靠何宏建打零工支撑。2020年1月,何宏建被确诊为冠心病,手术后还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家庭开支更高,何宏建的身体状况也致使他干不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在一次调研活动中得知何宏建的情况后,为他联系了目前这份工作,缓解了生活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困难群体就业,把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作为一项兜底举措,开发保洁、绿化、巡防、看护等公益性岗位,及时安置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在助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市人社局加强对全市公益性岗位日常管理,采取“总量控制、分级管理、随机抽查”的方式。公益性岗位补贴实行“直通车”发放,每月将补贴直接拨付至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个人账户,让其能够及时享受补贴,确保公益性岗位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另外,人社部门还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对即将期满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积极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精准推荐岗位信息,开展免费的创业指导服务,加大精准就业援助力度,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努力让就业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以来,全市公益性岗位在岗人数6860人,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4167人,乡村公益性岗位2367人,公益专岗326人。
  聚焦民生办实事 筑牢群众健康防线
  这天,李伟和往常一样在宜君县太安镇石管子村村民家里进进出出,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血糖变化并指导治疗,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入户诊疗,为身有残疾的人上门鉴定……
  1981年出生的李伟是宜君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也是我市第三批“第一村医”中的一员,被宜君县医院派驻到太安镇石管子村,同时辐射焦坪村和寺坪村。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卫健委在全省率先推行“第一村医”派驻制度,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选派3批90名年轻优秀医生到村卫生室担任“第一村医”,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慢病签约服务质量,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全市三批“第一村医”覆盖17个乡镇、89个村,健康服务贫困人口30680人。
  今年5月20日起,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执行第四批国家集采和省际联盟集采药品中选结果,中选药品45种,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96%,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等多种治疗领域。自2019年12月10日我市正式启动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工作以来,中选药品到目前累计已达157个品种,我市群众已享受到国家集采改革带来的红利,降低药品费用、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的成效初步显现。
  为加快建立功能更加完善、保障更加公平、服务更加便捷的医疗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推进我市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市医保局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把保障好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作为检验医保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根本标准。
  截至目前,完成了全市90家市属困难企业19077名退休职工和矿务局劳司3500名集体工基本医疗保险核定工作;共办理异地就医备案3795人,直接结算5288人次,结算医疗费用9492.01万元;全市累计医疗救助6654人次,累计救助金额663.68万元;不断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落实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3829万元,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全力做好特殊药品范围调整工作,将31种新增基本医疗保险特殊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调整后纳入特药管理范围的药品共计126种;全面落实医保支持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保障措施,为我市旅游景区周边13家定点零售药店开通了异地刷卡购药服务;全力推进医保经办服务精细化管理,市级医保窗口共办理业务10347件,医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全面落实,医保经办服务不断优化。
  我市立足实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用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老旧小区改造 顺民意暖民心
  “家里的两个老人都80多岁了,住在楼上上下楼特别困难,平时没啥事不敢下楼。现在安装了电梯,方便太多了。”家住新区华阳小区7楼的单女士说。
  近年来,市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工作部署,紧抓国家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大好机遇,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组织各区县扎实筹备,在老旧小区改造提质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尊重群众意愿、完善功能服务、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集全市合力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19个,惠及群众1.87万户。平整的路面、靓丽如新的楼房、设施齐全的小区配套等,环境变美了,功能更齐全,让人身心愉悦,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关乎民生福祉,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是顺应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住建局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优居。加快新区丁沟儒柳、袁文高郭等及崔家沟煤矿棚改安置房进度,重点做好耀州区神德寺古城等棚改项目施工进度。持续对新市民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加快公租房续建、盘活、分配和管理工作,完成安盛园等重点公租房后续建设。以街区化、片区化模式加速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年新开工改造小区154个,续建小区年底前全部竣工。实施加装电梯100部以上。全年棚户区改造新开工417套,基本建成489套;新增盘活公租房1500套,发放租赁补贴2127户。大力包装公共停车场、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完成锦阳坡新耀连接线涵洞、九州东道桥梁、咸丰东路人行道改造等工程。加快实施丹阳公园、海绵城市、新区地下管廊一期等利长远、提品质项目,推进正阳路、朝阳路、长虹路绿道等环城绿道、区域联接绿道,营造“城在园中”的宜居生态环境。增强行业智慧水平,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新城建”理念落实,大力策划包装“新基建”和“两新一重”项目,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启动智慧工地、智慧住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住建行业工作水平。(记者:张军平、刘晓帆、王焕焕)


网络编辑:张兴林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