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铜川市突出“小、准、实” 扎实办好群众事

——“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效明显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30 08:2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铜川市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党员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作为淬炼党员党性修养的“大熔炉”,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推动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全市共征集“我为群众办实事”事项821项,目前已完成339件,建立长效机制110余项。
  课后延时服务 破解家长接送之“难”
  小学下午四点半左右放学,接送孩子一直是摆在学生家长面前如鲠在喉的一道难题。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铜川市把解决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多措并举,切实解决了广大家长“四点半”接送学生难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7所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惠及学生2万余名,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后顾之忧,让学生重拾学生课后之“悦”。陕西日报、铜川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对我市王益区红旗街小学、育才小学的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抓制度落实,严工作管理。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及时对接发改、人社等部门,积极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教师、家长及社会意见建议,联合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中小学课后服务费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完善细化了各项规章制度,推动了课后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抓“三化”服务,优工作内容。实施兜底化服务。积极提倡各学校发挥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后活动,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对家庭贫困、低保户、建档立卡户等学生全部采取免费服务;实施多样化服务。各学校依托教室、功能部室、户外活动场地等自身建设,通过新设立社团、兴趣小组、作业辅导等形式开展课后服务,为学生量身打造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人本化服务。完善饮用水、报刊书籍、无线网等配套设施,推行“与家长下班同步”制度,最大限度满足家长需求。
  抓基础保障,促质量提升。健全政府主导、部门监管、社会参与、一校一策、家长支持的工作机制,成立课后服务工作组,形成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工作合力,加大对课后服务宣传力度,主动公开课后服务方式、内容、财务收支和服务质量等信息,完善考核监督,制定课后服务工作考核评价细则,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老旧小区改造 实现群众住有宜居“梦”
  我市坚持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惠民生的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机制,加快改造项目实施进度,使广大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全市共有198个小区列入国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累计争取到位中省各类补助资金5.78亿元,惠及群众2.66万户,目前已开工改造小区191个,王益区育才小区、印台区方泉小区等19个小区已经完工,剩余小区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亿元。
  高度重视,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市委书记樊维斌、市长李智远多次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分管副市长宋桂合经常深入各区县各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先后10余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通报进展情况,安排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高位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住建、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为成员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统筹协调。各区县政府、相关镇办及社区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实行区级领导分片包抓,建立了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市区两级相关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在项目审批、计划申报和资金争取等方面给予区县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并定期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检查调度。全市上下基本形成了层层联动、分级负责,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
  制定方案,系统部署改造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关于全面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制定印发了《铜川市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市区两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的职责,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计划安排、组织保障等方面对全市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部署。按照省住建厅要求,建立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四清一责任”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改造对象清、项目进度清、存在问题清,形成了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责任分明的“责任闭环”工作体系。组织各区县编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规划,目前全省十个试点县区之一的王益区已经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
  深入摸底,做好项目储备申报。按照中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安排,2019年以来,组织各区县对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进行了多轮次摸底调查,后经区县梳理申报、市级汇总联审,形成了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储备库。项目库的建立,为我市争取国家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和政策支持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的同时,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已累计安排奖补资金2200万元,各区(县)也列支了专项资金用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前期包装等工作。
  统筹谋划,有序实施各类改造内容。在小区改造过程中,按照《陕西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意愿为基础,结合对小区的排查摸底情况,按照“菜单化”模式列出改造内容清单,供群众画勾“点单”,确保征求意见更加全面深入,为后期精准制定改造方案奠定基础。按照基础类应改尽改、完善类能改多改、提升类积极推进的原则,重点从小区供电、供气、供暖、给排水、通讯、安防以及屋面防水等基础类改造入手,首先解决居民的居住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考虑增设停车场、文娱休闲设施,开展智慧化改造,进一步提高居住品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行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印发了《铜川市老旧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工作实施方案》,联合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等5部门制定了《铜川市老旧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工作流程》,编制了《铜川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指导手册》,建立了“一张表”申请审查模式,最大程度给群众提供便利,市区两级财政专项列支,给予每部电梯10万元的资金补助,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加装100余部。
  派驻第一村医 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实不细、农村地区缺合格医生等问题,是群众所急所盼的重要民生问题。为解决这一“痼疾”,铜川市以建立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长效机制为目标,在全省率先推行“第一村医”派驻制度,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选派3批90名年轻优秀医生到村卫生室担任“第一村医”,覆盖17个乡镇90个村,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慢病签约服务质量,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效明显,第一村医在广大农村掀起守护群众健康的实践热潮,三批“第一村医”覆盖全市17个乡镇、89个村,其中贫困村62个,服务贫困人口30680人,受到省、市的一致好评,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中省媒体多次关注报道。
  精心制定政策措施。出台《铜川市驻村第一村医选派管理工作实施意见》《铜川市“第一村医”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选派流程、日常管理、履职考核、保障激励等政策体系,将“第一村医”派驻管理工作纳入单位考核,夯实工作责任。
  精挑细选派驻人员。切中基层实际需求,经过推荐、审查、培训等五道程序,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突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二、三级医疗机构骨干医生赴贫困村和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村开展工作,负责所在卫生院专科带教及3个村基本医疗卫生工作,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严格落实工作制度。“第一村医”派驻每半年一期,每月在基层工作不少于20天,区县卫健局负责日常管理,保障办公食宿等生活工作问题。畅通村民沟通渠道,统一“第一村医”服装和标识,在镇村两级公开派驻“第一村医”的姓名、工作单位、擅长专业和联系电话,方便群众就医问诊。
  完善激励保障措施。“第一村医”派驻期间原待遇保持不变,给予每天60元生活补助和每月100元通信补助,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建立履职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优重要依据,在晋升职称时将第一村医经历作为必要条件。
  主要成效:一是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发挥专家指导作用,通过精湛医疗技术提供精准健康服务,解决农村群众的就医需求,改变了签约慢病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二是带动17个卫生院分别开设眼科、妇科、中医针灸等新科室10个,开展新诊疗技术13项,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第一村医对不同病情的慢病患者实现分类指导,病情严重的患者直接上转二三级医院,小病和康复期患者在村镇完成诊疗,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有效解决了基层看病问诊难题。


网络编辑:张兴林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