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汲取向上脱贫力量 阔步迈向全面小康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27 08:3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编者按: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广大扶贫干部倾注“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只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年,我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脱贫攻坚》版面也向读者展示了一批批奋斗在脱贫一线的帮扶干部和优秀“脱贫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任务交汇的关键节点上,要认真总结借鉴扶贫中凝结的经验智慧,在新征程上蹄疾步稳。为此,本版选取摘登部分已刊登稿件,希望读者从中汲取向上脱贫力量和经验。 


  当好脱贫攻坚“火车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区县委书记怎么抓?

  2020年3月25日,时任市委书记、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杨长亚到市扶贫局调研并座谈时结合铜川实现整体脱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级书记怎么抓?”等十个问题,各区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何抓进行了思考。
  耀州区委书记杨宏伟表示要一鼓作气,不获全胜不收兵。王益区委书记王蒙表示要突出精准施策,聚力决战脱贫。印台区委书记赵富祥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宜君县委书记刘冲表示要牢记“四有”严履责,担当实干谋福祉。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韩晓晖表示要把足迹刻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帮什么?
  脱贫攻坚战场上,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村两委班子”组成的“四支队伍”,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贫困户家中,作为这场战役的“排头兵”,他们不辱使命,冲锋在最前线,各有分工的同时高效配合,以坚定决战决胜的姿态稳健前行。因为他们的帮扶和带动,贫困户们逐渐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新路子。
  驻宜君县太安镇榆树湾村扶贫干部多举措增强脱贫攻坚最前沿力量。驻印台区阿庄镇下庄村扶贫干部从群众最基本的需求着手,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驻王益区黄堡镇新村扶贫干部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遇到困难群众的身边。驻耀州区石柱镇西古村扶贫干部积极探索长效化助推脱贫致富的路径。驻新区坡头街道办上楼村扶贫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干群合力“拔穷根”。
  “镇村书记”都忙些啥?
  为了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各区县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严格落实“四级书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帮扶作用。既要让“领头雁”沉下去,还要让成效实起来。“镇村书记”严格落实工作要求,遍访了辖区所有贫困户,以帮扶任务落实、脱贫攻坚成效、干部群众评价等为主要内容,以严管厚爱为原则,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全力冲刺脱贫攻坚“收官战”。
  新区咸丰路街道办景丰村党支部书记杨丽丽通过完善管理制度、组织学习和集中整顿,使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耀州区庙湾镇党委书记左晓兵打通了联系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王益区黄堡镇文明塬村的党支部书记梁涛加快建设文明塬村肉羊养殖基地,实现贫困户利润分红。印台区阿庄镇党委书记肖忠宏大力发展到户产业,让群众能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宜君县棋盘镇黄埔寨村党支部书记姜超恒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帮助消除他们“等、靠、要”思想。
  驻村驻心的扶贫干部
  “‘玉米书记’是群众对我的最高褒奖……”

  宜君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2020年12月被中组部、中宣部授予全国“最美公务员”称号,是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公务员。在北京领完奖的第二天,靳康鹏就匆匆回来,一头扎进了哭泉村的山沟里。驻村6年多来,靳康鹏以村为家,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抓产业促致富,办实事惠民生,带领村民一步步告别贫困、走向小康。
  被群众称为“玉米书记”的靳康鹏2014年3月到哭泉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长,2015年8月任该村“第一书记”。他让过去每斤卖不到一元的玉米经过深加工后,每斤卖到了三块五;带领村民创办核桃合作社,新品种核桃每斤收购价上涨了近3倍;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依托梯田景区的旅游资源,鼓励3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为12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2018年,哭泉村农民人均收入8000多元,一举越过贫困线,实现了整村脱贫。
  让扶贫工作更有温度
  一本本工作日记,记录着贫困户家庭人口状况、收入水平、住房条件、致富愿望及所需所盼……一本厚厚的帮扶台账,详细记录着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获得的各项收入。
  这些都是王哲的日常工作记录,作为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派驻印台区陈炉镇马科村的第一书记,王哲在驻村工作的一年里,带领群众走出了增收难的困境,依托山区优势探索出了发展野生农产品深加工的致富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钱挣。他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用力实干,用情帮扶,在与后盾单位齐心协力下,让马科群众的生活更有奔头。
  2020年,王哲累计入户174次,解决群众生活生产问题154个,通过帮助销售农产品、动员参加产业劳动直接带动群众增收51258元。这些都只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全村困难群众的冷暖时刻牵挂着王哲的心。正是有很多像王哲一样的干部冲在一线、干在实处,才让铜川的扶贫工作在群众心中更有温度。
  用大爱温暖山村群众的心
  赵慧是耀州区交通运输局派驻耀州区瑶曲镇葫芦村的第一书记,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铁娘子”,更是群众的贴心人。当需要驻村时,她克服丈夫外派挂职、爷爷病重去世、父亲身患癌症住院、女儿中考、不满两岁的儿子需要照顾等家庭困难,白天上山下地,晚上挑灯夜战,和村民打成一片,不到半年时间就与村民亲如家人。
  因地制宜,开拓进取,用心发展葫芦村经济。利用葫芦村得天独厚的风景优势,打造葫芦村乡村旅游及特色农产品的销卖;开土鸡养殖场,种植贝贝南瓜,组织帮扶队员发起“葫芦村土鸡蛋进城”等多项活动;为帮助村民售卖鸡蛋驱车一小时送货上门、几经波折修建8户村民“致富路”等等,她的真情帮扶推动了全村55户164人脱贫摘帽顺利实现。
  比学赶超的“脱贫明星”
  蒸好手工馍,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
  新区咸丰路街道办任家庄村脱贫户杨增丁之前是出了名的“懒汉”,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帮扶干部及村干部等人走进杨增丁家,帮他扎后院围墙,鼓励他学技术、出门务工。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杨增丁开始学技术、跑手续,开起了蒸馍店,并通过网络、走街串巷等方式增加销量,吸引顾客,同时提升技术,蒸出更好的馒头,吸引了更多回头客。曾经的“懒汉”变成了勤劳苦干的“杨老板”。
  “多渠道挣钱,让我尽早过上小康生活”
  印台区阿庄镇长峪村脱贫户路净辉自幼家庭清贫,2008年,19岁的他因突发事故受伤失去左臂。2015年11月,路净辉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紧抓脱贫政策,通过查资料、看周边村子产业发展情况,决定种植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圣女果。帮扶干部帮助路净辉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并带他去专业基地观摩学习了圣女果栽植技术。第一年栽种三亩圣女果,收益达到2万元;第二年,他又承包了10亩地,收入更是可观。种植圣女果的同时,路净辉还和朋友承包了小工程,不到两个月,就挣了一万多元。“生活不易,但是它不会为难每一个用心的人。今后我会多渠道挣钱,让小康生活离我更近些。”路净辉说。
  甜蜜事业“蜂”生水起
  李战文1978年参军入伍后,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参军的第三年,自己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脊椎裂缝,从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1982年退伍后,他便过起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的孤单生活。身体的疾病让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2016年,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中,李战文被确认为贫困户。2016年7月,李战文从住了30多年的窑洞里搬进了两室一厅一厨的新平房,住进新房的李战文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2017年,经各方面的积极协调,帮助李战文养起了中华蜂,养蜂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等资金,他当年的现金收入已经过万。2018年,摘掉了穷帽子、尝到了养蜂致富甜头的李战文购入十几箱蜂,并牵头成立了溪山中蜂养蜂专业合作社,升级“甜蜜计划”,带领14户群众,其中5户贫困户一起走上致富之路。(记者:王焕焕)


网络编辑:张兴林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