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对联贴起来,大红的灯笼挂起来,欢快的秧歌舞跳起来……
2月10日,除夕前一天,在宜君县云梦乡山长河村全新建设的移民搬迁安置点,浓浓年味扑面而来,蒸馒头的、炸油糕的、挂灯笼的……村民们笑声朗朗,处处洋溢着不一样的幸福年味。
“今年多买了几斤猪肉,过年就是过口福呢!”
“鸡、鱼都炸好了,就等着娃们回来吃团圆饭了。”
“新房新气象,贴上对联,放起鞭炮,这年味就来了。”
……
“快进来,快进来,尝尝,刚炸出来的油糕。”山长河村脱贫户柳海军见到记者一行人,站在自家门口招呼起来,清油的阵阵香味弥漫在院子里,惹得大家感叹道:“哇,好香啊!”
在宽敞的新房里,刚刚炸好的油糕和馓子满满当当堆在两个大盆子里,买来的新鲜活鱼装在小桶里,女主人吉方琴边揉面边用筷子在滚烫的油锅里拨拉着馓子。
“如今,日子过得好啊,就像梦里一样。十几年前,我们一家过年啥样子,哎,自个心里最清楚,连个肉饺子都吃不起。”回想起往昔,那艰苦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面对我们,柳海军指着自己置办的年货,感慨地说。
新春佳节,在宜君的每个村落,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着的大红灯笼透着喜气,玻璃窗上贴满了窗花,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搬进了新房,还买了三轮车,赶集很方便,置办了年货,这左邻右舍也离得近了,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是邻居都让我去他家过年,大家在一起热闹得很。”山长河村脱贫户张成定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61岁的张成定来说,2021年的新年很是特别。张成定是村上的五保户,以前生活贫苦,过春节只能在集市上买一些萝卜、土豆等不容易腐烂的蔬菜。自从搬进了移民搬迁安置点,家里买了冰箱,打开冰箱,鸡、肉、蛋等新鲜食材应有尽有。“这屋里年货啥都置办好了,今年我也让邻居来我家过个年,好好庆祝一下。”张成定激动地说。
而山长河村村民詹春秀家也是热闹非凡,打理家务,准备年货,说起新年的变化,詹春秀高兴地说:“今年可是不平常的一年,首先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了,我算了一笔账,村上土地流转和我两口平时打工的收入,一年下来就有5万多元钱,今年手上宽裕了,心里头就更宽阔了,年货备齐,一家人好好过个年。”
为提高农民收入,山长河村干部探索建立了“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借力农村“三变”改革东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凭借着种植中药材和参与生猪育肥等多种渠道的收入来源,摆脱了贫穷,走向富裕之路。山长河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村民心中的“幸福村”,村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长河村第一书记曹建军指着村子里的基础设施说:“以前,村上环境脏乱差。但是如今村里的小广场、大舞台、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硬化路面,等到春天再种点花花草草,到了夏天特别美,到时候我再叫你们过来看看村上的新变化。”
山长河村作为脱贫村,全村村民人均收入从3000多元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9800元。村党支部书记明停锁告诉记者,脱贫攻坚以前,村里生活条件差,在外打工的子女都将村里的老人接走在外过年,每年不在村上过年的人数达20户以上,这村里人少了,人气减了,年味就越来越淡了,如今过年村里一改往日,人人都奢望回到村踏踏实实过个大年,过上了心中向往的新农村生活。
回村过年的陈学选说:“以前村上吃水用电都不方便,所以儿女接我到城里过年,但是当了一辈子的农民,还是觉得自己的家乡好,更何况现在村上变化这么大,生活不比城里差,我和儿女都商量好了,以后每年都回村过年。”
“路通了,水来了,群众住上新房了;药种了,猪肥了,光伏成功落户了。”这句话成了山长河村村民的口头禅,也是对山长河村这两年来变化的肯定。而山长河村的变化也只是宜君县57个脱贫村的缩影,新春佳节,村民脸上的笑容和鼓起的腰包,是新年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最高的褒奖。
(记者:朱红卫 通讯员: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