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转型发展动能释放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幸福城市”正崛起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14 09:0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创新铜川发展模式,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五大区域中心,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一座新兴的“幸福城”“科技城”“创新城”正在渭北大地快速崛起。
  经济实力上台阶
  经济增长稳中有升。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4.72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位居全省第4。初步测算,“十三五”前四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6.9%,保持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以上的较快发展态势。201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人民币,2019年达到44794元,较2015年提高13376元,增长42.6%。
  财政收支稳中有优。2019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2亿元,支出123.59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1.01亿元和33.73亿元。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环境治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保障项目始终占据支出大头,2019年财政民生支出达到99亿元,是2015年的1.35倍。
  就业物价稳中向好。201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75人,登记失业率3.28%,低于年度控制目标任务1.22个百分点。宏观物价水平保持稳定,201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1%,四年间平均增长2%,保持了温和上涨的良好态势。
  经济基础更牢固
  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24万吨以上,2019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达到28.67万吨,铜川苹果、大樱桃、孟家原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我市农业稳、果业强的地位得到加强。积极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全市关闭煤矿数量和退出产能分别占全省的33%和35%,两项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原煤开采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41.7%下降至2019年的40.4%。与此同时水泥、有色行业持续加快产业升级步伐,2019年全市水泥熟料、电解铝产量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6.3%和29.4%,西北建材基地地位持续稳固。全市主要工业品由2015年的37个品类增长至2019年的56个品类,电光源、隔热隔音人造矿物材料及其制品等转型产品从无到有,2019年产量分别达到155万只和2.34万吨。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6%,占比较2015年提高21.9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城市经济加速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201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56亿元,同比增长8.5%,总量是2015年的1.5倍。以陕西摩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平台从无到有,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成为拉动全市商贸服务业增长的强力引擎。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2019年全市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4383.15公里,其中国道397.24公里(高速公路243.99公里),形成了包茂高速、延西高速、210国道、合凤高速“井”字形公路纵横连接,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5G商用稳步推进,成为陕西首个“5G+光网”双千兆全面商用城市,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体系,超前布局航天科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形成转型新支撑,迈出了坚实步伐。
  发展势能强蓄积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明显。201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1.2%,高于当年全省平均增速8.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3。区域交通中心加速形成。合凤高速铜川段、青岗岭至惠塬一级公路、鑫瑞源煤炭铁路专用线主体完工,宜君县二级汽车客运站、玉皇阁二号桥、华能铜川照金煤电公司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开工建设。产业发展高地加速建立,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澳威激光、达美轮毂、文达汽配、特比克刹车片、峡光和天兴光伏电站等转型项目相继达产见效。
  市场活力日益增强。2019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4万户,总量达到9.8万户,当年新增户数是2015年的4倍;全市在库“五上”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481户增至2019年的711户,年平均增速达到10.3%。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0.5%。入选“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发展动能更加充沛。201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1.23亿元,是2015年的4.92倍,投入强度达到0.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11.27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14.43亿元。航天科技、航汽铝材、数字经济、光电子等一大批产业前沿、技术先进的产业在我市蓬勃发展,为全市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协调性更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201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6:36.8:55.6,与2015年比较第一产业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2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1.9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6.07%,较2015年提高3.07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378.56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下降12.8%。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66天,PM2.5浓度48微克/立方米,岔口出市断面和3个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获国考优秀格次。
  民生福祉齐改善
  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1.2%下降至2019年的0.62%,耀州区(含新区)、印台区脱贫摘帽,实现了全市整体脱贫目标。
  2019年全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504元和10229元,分别较2015年提高2944元和171元。2019年全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位列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23:1缩小为3.18:1。
  自2019年10月1日起,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每人每月600元,农村居民每人每年4350元,分别较2015年标准提高155元和1850元。
  全市拥有各类中小学校130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8.5%。我市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通讯员:李保成 记者:张华)


网络编辑:张泽
信息审核: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