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商业航天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8-07 09:2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近年来,我市紧盯产业前沿,推动军民融合,超前布局航天科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面对国家商业航天发展风口,抢抓机遇,推动航天科技产业成为铜川转型升级的新名片。
  提起我市商业航天发展,首先要从铜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说起。铜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铜川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的全省首家实体化运行的科技产业创新综合平台,是促进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融合与转换的体系化工程。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等发展要素的聚集,形成“铜川产业研究院(总院)+专业研究院+产业基地+企业”的发展格局。
  目前,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入驻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卫星大数据等11家专特研究院,成立企业研究所15家,引进高端人才30人,取得知识产权166项。西理高端装备、水盼新材料、高精度核磁共振梯度探测系统、智能制造四个产业基地启动建设,已形成多元化的辐射带动功能,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铜川航天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建设任务,坚持协同创新、多元驱动、支撑转型、引领发展的指导方针,在总体设计、招商推介、建设规划、产业布局、人才引进等方面高点谋划、高标规划、高位推进,坚持大格局、大思路、大举措,对标全球商业航天发展进程,抢抓国家商业航天发展风口,深度研判国内外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及资本运营维度,以开拓创新、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让航天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铜川转型发展的崭新名片。
  铜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为“一区两园”(南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新材料产业园、北部航天城片区),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占地一万亩,以中国商业航天科技研发基地、中国商业航天成果转化基地、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基地、中国商业航天会展科教基地四大基地,打造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和事业发展的新版图。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入驻企业21家(以在铜川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为准,含合作子公司)。引进人才30余人,在职人数232人,其中在本市工作人员76人;取得知识产权166项(其中2019年新增50项);航天科技产业已有10家企业2019年形成产值8347万元,涉及卫星研产、卫星组网、卫星测控、航天动力、航空航天装备、卫星应用、人工智能七大板块,基本形成航天科技全产业链,出台《财税金融支持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发展意见》,设立航空航天产业基金。
  在多方大力推进下,目前,航天城片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商业航天测控网、指挥中心、铜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基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铜川产业基地、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产业基地、西理新材料华铸精工产业基地、谢赫特曼诺贝尔奖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多个项目启动建设,航天科技产业研究院、卫星应用院士工作站、航天产业孵化园、航天测控基站、星地大数据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投入运营,推进航天四院、五院、六院等多个重点项目在铜川航天城片区布局。
  今年,我市继续加快发展航天科技产业集群,全力推进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建设,航天指挥展示中心、系统工程中心全面建成,商业航天测运控中心站投入使用,测运控卫星达到50颗以上。第九空间航天科普馆、地质展览中心落地实施,启动建设航天四院、六院等试验及产业基地,力促灵动飞天、深蓝科技、星宇航泰等企业量产达效,新增航天科技企业20户以上。启动卫星互联网工程应用示范和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2022年12月底前,力争将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5年打造成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聚集基地,国际商业航天交流发展基地,形成千亿航天科技产业集群。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为导向,围绕航天产业链目标,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以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国际一流航天产业。
  航天科技,是国之重器,是高精尖科技的符号,航天产业,不仅仅是研产一颗卫星,制造一枚火箭,同时要将自身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终端成果等延展至其他相关领域,形成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航天产业集群不仅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载体,也是新旧动能融合的平台,势必为地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铜川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多元化合作,多模式运行,多成果转化,多领域突破,点位争首,聚众为强,在全国商业航天领域率先形成全产业链,已在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书写出了铜川符号,展现铜川作为,做出铜川贡献。(记者:郭璇)


网络编辑:张兴林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