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四支队伍”帮什么?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06 08:5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编者按:“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攻号令。
  脱贫攻坚战场上,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村两委班子”编者按组成的“四支队伍”,他们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贫困户家中,作为这场战役的“排头兵”,他们不辱使命,冲锋在最前线,各有分工的同时高效配合,以坚定决战决胜的姿态稳健前行。因为他们的帮扶和带动,贫困户们逐渐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新路子。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各区县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四支队伍”,听他们讲述在脱贫攻坚战场“最前沿”的扶贫经历,看看他们在帮什么?

  驻榆树湾村扶贫干部:增强脱贫攻坚最前沿力量
  榆树湾村位于宜君县太安镇东南部,全村217户73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41人。截至目前已退出贫困户45户131人,贫困发生率由19%降至1.64%,于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
  “四支队伍”作为脱贫攻坚最前沿力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四支队伍”发挥基层引导作用,带领榆树湾村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翻身仗”。
  建强组织,培养一支过硬的村两委班子。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把制度从挂在墙上应用到生活当中,打造了一支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干部队伍。
  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四支队伍”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实现了搬迁户100%入住,100%腾退,安全住房100%覆盖。争取就业岗位、教育扶贫措施落实到位……多方面保障村民安心生活。
  选准扶贫产业,推动“三变”改革,抓长远发展。“四支队伍”争取各方资金支持,共引进食用菌生产基地一个,带动2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投资20万元建设蔬菜大棚30栋,带动贫困户10户;争取宜君县移动公司投资毛绒玩具厂一个,投资50万元,共解决28个剩余劳动力就业。集体经济也从零积累,逐步实现了集体积累10万元的可喜局面。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四支队伍”信心十足。“接下来,我们计划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由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领发展防风志远300余亩;利用空余蔬菜大棚发展药用菊花育苗项目,实现农民收入的进一步稳定增收,并实现长期发展。”市国资委派驻榆树湾村第一书记廉明说道。

(记者:陈秀)


  驻下庄村扶贫干部:凝聚“四支队伍”脱贫合力
  “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这句话印台区阿庄镇下庄村“四支队伍”时刻铭记在心。他们肩负重任,到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为了帮助村上尽早实现脱贫,走上小康之路,他们遍访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2018年下庄村已实现脱贫摘帽,全村贫困发生率由13.25%降到了0.32%,被评为全区先进文明村。
  “要想富,先修路”。下庄村主干道年久失修,一个坑洼挨着一个窟窿,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制约了村上经济发展。为此,驻村工作队多次联系相关部门,于2018年为村上争取到了“油返砂”项目,通过重新铺设通村柏油路面,没有了漫天扬尘,没有了积水横流,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村里贫困户王志明房子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他本人独户单身,患有精神残疾,仅靠低保和亲戚接济生活。驻村工作队长张永刚多次到镇政府、区扶贫局和住建局联系,给王志明落实了危房改造政策,通过“统建”的方式建成设施齐备的砖混平房;同时为王志明协调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王志明收入偏低的问题。
  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四支队伍”奔赴一线,积极开展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在村2个监测点轮班值守,每天组织人员对广场和人员密集处进行消毒,向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强了群众战“疫”信心。
  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满腔热情的下庄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通力配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细化帮扶措施、建立长效机制,高质量完成剩余3户4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石。”张永刚目光坚定。(记者:王焕焕)

  驻新村扶贫干部:“四支队伍”是群众脱贫主力军
  在王益区黄堡镇新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常常会看到一群活跃的身影。村民遇到困难,他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村民有需要,他们会给予贴心的服务。他们便是驻扎在新村助力脱贫攻坚的“四支队伍”。
  “党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贫困户梁月胜高兴地说。梁月胜因病致贫,通过享受健康、产业、金融扶贫等政策实现了脱贫退出,用13万元贴息减息贷款,建起了生猪养殖场,如今产业兴旺、收入稳定、看病有保障,还申请到了村上的扶贫公益性岗位。
  贫困户刘玉娥是残疾人,以前村里的老房子又偏僻路又烂,出行极不方便,“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人还吃不上自来水。”,如今通过移民搬迁,一家三口在新镇区住上了敞亮的大房子。
  梁月胜、刘玉娥的变化是黄堡镇新村“四支队伍”干部帮扶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四支队伍”到了村上如何让扶贫干部实现同频共振,发挥最大效应,这是摆在扶贫工作面前的一道难题。
  新村通过定规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整合力量优化分工,加强帮扶队伍的组织领导,建立长期走访机制。传帮带,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明确责任推着干,结对共建帮着干,促进融合带着干。精措施,党建领航促发展,党员示范带头,建强组织堡垒,加强基础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探索发展模式,助推产业增收。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2019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4.8万元,同时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2020年拟重点发展“大棚蔬果、特色石磨面粉加工、妇女手工艺品”等产业、预计能够增加集体收入不少于10万元。(记者:张芳)

  驻西古村扶贫干部:长效化助推脱贫致富
  西古村位于耀州区北部,距石柱镇政府8公里,全村643户220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211人(不含2014年、2015年退出的19户59人)。2016年-2019年已脱贫64户201人,2020年剩余贫困户9户10人。
  “依托于石柱镇的自然优势,苹果产业成为了西古村的主要产业之一,为了帮助果农获得更多收益,我们组织了果树服务队,让村上的果树‘专家’对果农进行手把手教学。”西古村第一书记董利国说。
  为了确保脱贫任务顺利完成,西古村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村上剩余9户贫困户制定了“八个一批”帮扶措施,经“四支队伍”研判上报,确定9户11人享受产业扶贫,1户2人享受生态扶贫,1户1人享受教育帮扶,9户10人享受健康帮扶,9户10人享受兜底保障政策。同时实现了贫困户大病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且户内安全住房及安全饮水均得到保障。
  为保证漏点短板清零,“四支队伍”进行认真落实区级防返贫预警机制,并严格按照流程,对标“四个不摘”要求,“四支队伍”重点对“历年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收入明显下降或支出显著增大的一般户”3类人群进行了排查。同时完善制定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案,对乡村道路、供水相继完善了长效管理机制。
  董利国告诉记者,下一步要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加快今年新建产业项目的建设进度,鼓励合作社及社区工厂尽可能吸纳当地剩余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对不同贫困劳动力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常态化开展“送岗入户”,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每户至少1人就业。(记者:张卫婷)

  驻上楼村扶贫干部:干群合力“拔穷根”
  一批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完成,一批批扶贫产业项目的兴办,一批批民生问题的解决……这是新区坡头街道办上楼村“四支队伍”向全村交出的一份份“答卷”。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上楼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呈现出良好态势。
  建设一支宣传队,争做政策传声筒。“四支队伍”入户宣讲扶贫政策,让党的好声音家喻户晓。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文明励志”志愿服务队,弘扬新民风,宣传脱贫攻坚成效,推广脱贫经验,引导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一支尖刀队,引领产业促发展。近年来,上楼村党支部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党建+合作社+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全村以栽植苹果、花椒和养殖鸡、猪为主导产业,果业和养殖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60%。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脱贫政策,并为每户免费办理“助农保”扶贫专项保险,保障了贫困户收益。
  建设一支施工队,扫脏除乱树新风。“四支队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为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实施了5个扶贫项目,累计资金308万元;自来水入户情况100%,水质监测全部达标;通村道路巷道全部硬化,2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动力电,电力全部入户100%。移民搬迁户4户11人,全部搬迁入住,旧宅基地拆除复垦率100%。
  “今后,我们会积极寻求园区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提升+带动贫困户增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推动力不足的问题,找准实现帮扶脱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定时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帮扶效果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实现工作新成效。”上楼村第一书记周杨说。(记者:谢艳素)


网络编辑:王宇兴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