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我市去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1-26 11:0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09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始终坚持民生为先、项目带动、工业强市、消费活市、赶超发展,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回升稳固、后劲增强、结构优化、环境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5.86亿元,增长15.2%,增幅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21.06亿元,增长31.5%,地方财政收入10.08亿元,增长34.3%,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末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的奋斗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7元,增长24.6%,增幅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增长20.5%,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农村经济稳步前行。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5亿元,农业增加值10.81亿元,增长6.3%。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23.3万吨。新栽水果15.46万亩、干杂果5.98万亩,全年水果总产47.1万吨,增长26.1%。肉类总产12273吨,禽蛋产量11118吨,奶产量22466吨,分别增长35.6%、40.3%和58.6%。完成移民搬迁7236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11万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6.47万亩,植树造林34.75万亩。畜牧业、果业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工业经济逆势上扬。为确保工业保增长的决定性胜利,及时成立了全市工业保增长协调指挥中心,制定出台了工业保增长10条措施和振兴工业经济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旬快报、月分析、季考核”的快速反应机制,启动了坡头、黄堡、董家河、新区南部工业园等4个市级和4个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帮助企业落实融资贷款6亿元,争取省市财政贴息1398万元,避免了工业经济的大幅波动,取得了工业保增长的决定性胜利。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6.5亿元,增长17.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57亿元,增长13.8%。工业产销率达到94.6%,较最低的89%,回升5.6个百分点。煤炭、铝冶炼、纺织、机械制造业经受住了危机的严峻考验,取得了快速发展。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2个,涉及资金10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2.2亿元,开工建设66个,竣工投产26个。一年来,先后与陕煤化集团、陕有色集团签订了投资150亿元建设30万吨电解铝、4×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30万吨碳素、20万吨铝深加工及冶坪煤矿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引进了总投资8.6亿元的延安大学铜川校区项目。建成了满意日产4500吨和声威第二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天博300万平方米墙砖、华冠400万平方米墙地砖、旺仔牛奶生产线、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二期等10个重大项目。多方支持,确保了采煤沉陷区治理、西铜高速第二通道、龙潭水库项目、陕煤化集团PVC管材、陕煤建司管件设备厂迁厂扩建、3万吨铝合金棒等重大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全年争取到位国家政策性资金5.8亿元,超过前三年的总和。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成功举办了玉华宫冰雪艺术节、牡丹旅游节、全国孙思邈养生文化研讨会、香山佛教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分别增长17.8%和25%。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亿元,增长19.5%,增幅全省第五。农村消费迅速升温,城镇消费不断扩大,汽车、通讯、保健服务成为消费新热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1.06亿元,增长31.5%,地方财政收入10.08亿元,增长34.3%。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15.5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投资1.15亿元,实施了药王山周边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工程。全年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20万吨,在全省率先实现无立窑、无旋窑落后工艺。投资8300万元实施煤烟污染治理,改造燃煤锅炉89台,新建水煤浆、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锅炉40台,新发展天然气用户5316户。预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4%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8%和7.8%,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34天,其中一级以上天数增加11天,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全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计划项目1282个,实际完成投资17.99亿元。农村校舍改造、“蛋奶工程”、妇女病健康检查、困难家庭学生补助等工作安排早,行动快,效果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4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7元,增长24.6%,增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增长20.5%,增幅全省第三;村镇社区卫生标准化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保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和农村低保等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开工建设和收购廉租住房18.23万平方米,为5471户城镇困难居民发放住房租赁补贴817.9万元,完成了1000人的农民安居工程。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